分享到: | 更多 |
董其昌先生是个怪人。
有一年他路过苏州,受朋友之邀,去城西三十里外的天池山踏青。众人坐在山间松林里,焚香烹茗,饮酒赋诗,不亦乐乎。正谈笑间,董先生突然不说话了,手持酒杯一动不动,目光呆滞。大家正要问他,他却猛然站起,指着远处的莲花峰,大叫一声,边叫边跑。同席者惊问,先生莫非醉了?只见董先生仰天大笑:“今日得遇吾师耳!”众人更奇怪了,哪里来的什么老师,连忙拉董先生坐回来,灌下一大杯茶。董仍然喃喃自语:“黄公,黄公!”
原来,数年之前,董其昌看过元代画家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所绘正是苏州天池山。当时董其昌只觉笔意粗率,无甚新奇。此番亲身登临,目睹山色,石壁层叠,松林如涛,忽忆此画,方悟是神来之笔,须大手笔粗率潇洒,才可勾勒出此间山水味道。
而这位黄公望也很奇怪。作为画坛“元四家”之首,他50岁之前的人生,却与绘画之事无涉。
黄公望原名陆坚,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幼有神童之誉。十岁而宋亡,家族离散,无以自存,险成饿殍。流亡至永嘉府,有一位九十岁的黄老先生,见此童而甚奇之,说:“吾望子久矣!”将其领回家中,作为养子。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关于这位黄老先生,史书中并未记载太多,只说隐居在虞山。公望在山间度过了平静的少年时光,侍奉老先生起居,读书习字,汲水砍柴,种田牧羊,与山间飞鸟走兽遨游。直到老先生仙去,公望才离开山林,走入城市,谋求生计。
元初废除科举,书生大多飘零江湖。公望亦不例外,不到二十岁即走街串巷,替人抄书写信,以谋稻粱。谋生之余,他喜欢临摹汉魏碑帖,日夜不辍,渐有风骨,字写得越来越好。转眼已到而立之年,偶然被一位县令赏识,招到县衙里做了书吏。如果一切顺遂,积累几年,或可升迁至吏目,过着平静而体面的生活。那时大家都会称赞,黄吏目的字,写得真不错。
然而数年之后,其人生轨迹又发生改变。他因故被牵连入狱,险些丧命,直到47岁才被释放。靠街头占卜为生,又因偶然的机缘加入全真教,成为丘处机弟子李志常的再传弟子,还和张三丰结为好友。
好吧,这就是黄公望的前半生,未曾以画家面目示人。后来在浪迹江湖、周游山水的旅程中,他看着那些山水,忽然心境澄明,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段平静的隐居时光,似乎忘却了半世忧患,摒除了平生杂念。
正如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所言,“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这段话也许用在公望身上最为合适,在年过半百之后,他才拿起画笔,开始画山水,晚年自号“大痴”,像那个充满痴心的愚公,想把这些山水一点点搬到自己的纸上。
富春江北有一座大岭山,那是黄公望晚年隐居的地方。那时他每日漫步江畔,行走山间,背囊里装着画具,每见奇景,便形诸笔墨。有时候,他盘坐在大山里,静静冥思默想,把自己融入山水的境界之中,似乎已然成为画中之人。
黄公望一生心血之作是长卷《富春山居图》,动笔时已79岁,断断续续画了七年,几易其稿,临终之前方才完成。展卷视之,山色苍苍,江水茫茫,意境空寂,风骨高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顶峰之作。
很多年后,董其昌在苏州天池山,感悟到了黄公望,将其视为精神上的老师,开始寻找公望的作品。一次在客舟之中,他偶然看到《富春山居图》,感慨道:“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
其实,“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故纸劫余,沧海桑田。黄公望,这只乱世之中的孤鸿,身影一闪,未及回眸,早已翩然飞过万水千山。
安倍,别转移话题 | 2014-01-29 |
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2014-01-29 |
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2014-01-29 |
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2014-01-29 |
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2014-01-29 |
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2014-01-29 |
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2014-01-29 |
守得安静,才有精进 | 2014-01-29 |
现阶段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解析 | 2014-01-29 |
他们眼中的任继愈 | 2014-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