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十多年,差不多每年都有三到四次机会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老外同行讲中国故事。享受国际学术交流的乐趣,是做学术搞研究坚持“读世界书、知中国事、说自己话”的有益回报。
读世界书,是对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代表性人物、代表性思想有较好的了解,可以流畅地理解国际同行的概念框架,用国际化的学术语言进行交流。最近几年来,联合国机构和国外搞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学者,对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一方面很感兴趣,一方面又觉得很难掌握精准含义。于是,我常常用欧美学者理解的概念,基于中国的政策实际解读说,中国的生态文明就是中国版本的脱钩发展,即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在生态承载力接受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三重底线发展。这种时候,每当看到外国学者露出理解的神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进一步刺激自己去更多更好地研读世界书。
知中国事,是对研究领域的中国案例和中国数据,包括当前的和时间序列的,有娴熟地了解,在学术交流中能够用有意思的中国故事印证、校验或者讨论国际上流行的理论。例如,谈到低碳发展,国外学者常常解读为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这种情况下,我就用中国的数据实证地指出,能源替代虽然重要,但把低碳转型归结为能源替代是不够的。中国的事例表明,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相对长期的事情; 而中国在2030年要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很大程度要靠提高传统能源的效率来实现。同时用中国的数据和案例指出,仅仅注意效率改进也是不够的,要控制由此引起的反弹效应,需要注意能源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相匹配。如此这般,老外同行马上能够弄懂中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搞低碳发展,并从低碳发展角度理解中国经济为什么要进入新常态。
说自己话,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基于中国故事说出有思考的看法,与国外流行的理论和学说进行探讨性对话。2002年,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美国学者布朗出版《B模式》一书,在国内外同行中很有名。他把传统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褐色发展模式叫作A模式,把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的绿色发展模式叫作B模式,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走绝对脱钩的发展道路。我研究了他的思想,基于中国的国情说绿色转型需要区分两种模式。对于资源消耗已经超过世界人均阈值的发达国家,要按照布朗所说回到地球阈值内实现绝对脱钩即B模式发展道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环境消耗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是低的,绿色发展的关键是用较少的资源环境消耗实现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种相对脱钩的绿色发展或称之为C模式发展道路。我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谈了这样的看法,并且特别在《B模式》中译本作序中予以强调。与布朗本人以及许多国外学者进行交流,他们认为这样的新思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从世界角度看也是合理的。
在尝到“读世界书、知中国事、说自己话”的甜头之余,重要的体会是做到其中一点是容易的,难的是同时做到三点,特别要在两两交界面上持久地下功夫。
其一,在说自己话和读世界书的交界面,学者要说些自己的话总是容易的,也常常喜欢创造一些新概念,难的是在国际交流场合讲出国际同行能够听得懂的话。常常看到我们的学者在台上讲了半天,台下的人却不知所云,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因此,学会读世界书,用国际上接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很重要。
其二,在知中国事和读世界书的交界面,常常看到一些海外学者对国外的理论很清楚,对中国国情却缺少了解;一些强调中国特色的国内学者对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但国际理论素养贫乏。遇到这样两种情况,要进行流畅的国际学术对话、讲好中国故事是有困难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到国际场合要讲出老外同行听得懂的中国故事,在国内场合要讲让人听得懂的国外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对听众有好处,对自己也是考验。
其三,在知中国事和说自己话的交界面,常常看到学者有高大上思想却没有实证资料的支撑,或者罗列许多中国数据和案例却不能引出有新意的想法。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后,我做研究时总会自问自己从数据中能够得到什么新发现。如果没有,恐怕就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自说自话了。(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