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治河能臣倪文蔚
马军
//www.workercn.cn2016-03-2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不知滋养了多少华夏子孙的心灵 ,特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孺子牛精神,尤为令人感动和钦佩。在这种崇高人格追求的影响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和奋斗至最后一刻的民族脊梁代不乏人,晚清时期的倪文蔚就是其中的一个。

  倪文蔚,安徽望江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官至河南巡抚,河道总督。一生政绩卓著,特别是在治河上尤为突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倪文蔚任荆州知府。不走运的是,他刚刚到任,荆州就发生了特大洪灾。当时,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防洪抗灾的能力极为薄弱。河道决口,一片汪洋,几乎是临河各地的家常便饭;然后,往往就是哀鸿遍野,万户萧疏,甚至是社会动荡。因而,这里的地方官除了日常的政务之外,最主要、最急迫也是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治河了。倪文蔚深知责任之重,遂亲临现场,详审细察。他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万城一堤,只要此堤坚如磐石,就可令全州无虞。由于他在朝廷任郎中时,即已留心各省的治河之策,因此,他面对严峻的灾情,十分沉着,从容布置,“于滨江陡岸铺砌坦坡,下列巨桩,上垒大石,层层收筑。设石志验水,栽插杨柳防浪,严禁挽筑私堤等”。因为措施得力,故而成效显著,他主政荆州八年间,桀骜不驯的洪水终于被驯服,“自是倾塌之患大为减轻”。为纪念倪文蔚治河功绩,百姓亲切地将此堤称为“倪公堤”。

  由于治河上的不俗表现,倪文蔚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五月升为河南巡抚,可是没过三个月,暴虐的黄河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郑州段决口。黄河自古就是“天上之河”,河床高高地悬于地面之上,纯粹就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若决口,比最凶猛的野兽还厉害万倍。倪文蔚临危不乱,勇于担当,一方面立即组织民工抢修河堤,堵塞溃口;另一方面上疏朝廷,请求处分。紧接着,他带头募捐,并设立“工赈营”,以工代赈,既充实了筑堤劳力,又赈济了灾民,受到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于是上下一心,昼夜不停,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终于筑成600多米长的大坝,并开挖一条分流的支河。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关键时刻,暴雨骤至,黄河汛期提前到来。由于根基还不甚牢,汹涌的河水使刚刚修成的大坝再次决口。朝廷震怒,倪文蔚被免职留任,摘去顶戴。祸不单行的是,已精疲力竭的他又遭到进一步打击,有人参劾他滥发工饷,延误工期,以致出现溃堤。这些参劾一旦坐实,对倪文蔚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猝然到来的祸患和莫须有的罪名,毫无思想准备的倪文蔚表现出了超常的定力和忠贞。他一边等待朝廷处理结果,一边积极调集物资,准备汛期一过,再筑大坝。真金是从来不怕火炼的,事实很快还给他清白。不久,大坝实现彻底合龙,危害万民的黄河水患被一举治服。朝廷闻讯,欣喜之至,赞赏倪文蔚一心为国为民,忠诚任事,不仅赏还了他的顶戴,还提拔他为河道总督。

  长期的治水,极大地消耗了倪文蔚的生命。年近古稀的倪文蔚心力交瘁,忧劳之下,终于一病不起。朝廷专门派人看望和慰问,并送医送药,但他的病却毫无起色。于是宰相李鸿章便保举了一个叫周福的人接替他的职务。倪文蔚深知这个担子的分量,也深知要不折不扣履行好这个职责有多么艰难,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升降进退,更关系着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可是,这个周福,他又信不过,担心其不能胜任。周福看出了倪文蔚的心思,无奈之际,忽然看到倪文蔚的靴子已经破烂不堪了,于是扑通一声跪在倪文蔚的病榻前,以靴喻人,一语双关地说:“大人靴破,已不堪用。”就是说,您老已经病入膏肓,干不了事了。倪文蔚虽明知自己已力不从心,但对国家、百姓那与生俱来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却让他不肯向命运认输,遂一脸正色地凛然说道:“靴虽破,底犹存。”短短六个字,掷地可做金石声,其心之雄,志之韧,境之高,简直是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最终,他还是感到自己不可能再驰骋于黄河大堤之上,为他挚爱的这片土地效犬马之劳了,遂将官印郑重地交给周福,拼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吐出四个字:“无苦百姓。”说完,长叹而逝。

  这充满遗恨的人生绝唱,虽短而又短,但却比泰山还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原则,他至死方休。生前,他多次为灾民捐款,每当亲友前来看望他,他必然询问家乡东夹湖畔的马兰、藜藿长势如何,并感慨地说:“我是吃这些野菜长大的,它是我的养命之源啊!”逢年过节,他与家人必先吃一顿大麦饭,再用马兰、藜藿佐餐。他是用心在说,自己骨子里永远是和老百姓一样的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