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杨 明
//www.workercn.cn2018-09-30来源:红旗文稿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阐述和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折射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智慧光芒。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学说,是为人类谋幸福、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世界历史也是为“人作为人”做准备的历史,离开这个目标,所有发展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回顾4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一条重要的宝贵经验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改革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改革的“人民”属性,把“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遵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党初心,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也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1.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改革的使命。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性、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反复强调:“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品格和深厚情怀,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改革的“人民”本质一以贯之的坚守和担当。

  2.以人民群众为改革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作为改革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思想,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他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越不过的坎;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面深化改革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是改革问题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改革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体现。

  3.以群众获得感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面对改革发展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一重要论断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在理论与实践的归宿上也是一致的,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提出的判断标准和重要原则。基于这一标准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以真挚的人民情怀反复强调,“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成效标准,“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围绕“三个是否”评价标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我国新时代的改革评价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即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实践以人为主体,人既是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又是实践活动的践行者,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回答了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在实践中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享有主体的地位、作用以及实践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有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具体内容,并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得以体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2.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目的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最核心的体现就是确立全面深化改革以人为本的实践目的和价值取向,即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改革最高准则和根本目标。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有大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坚持实干兴邦的实践本质和实践要求。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民族复兴事业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改革要“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突出督查落实”,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严谨求实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狠抓改革方案的落实工作,使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实践创造中形成推动发展的新格局,在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中开创全面改革的新局面,才能促使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4.坚持改革创新的实践动力和发展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改革本质上是实践的,也是创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持续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位居五大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总是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我们党治国理政政治使命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文化创新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举措,深刻揭示了以创新把握时代精神,以创新推动实践发展的改革理念。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是指善于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既强调在矛盾体系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强调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中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立足于人类实践的矛盾本性,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矛盾观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认识、处理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直面矛盾和破解矛盾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不断发展。

  1.突出重点,抓住改革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改革“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现实中国社会矛盾分析基础上注重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的矛盾思维方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是唯物辩证方法在当代中国改革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

  2.统筹兼顾,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些重要论述,也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一是要“统筹”,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个方面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二是要“系统”,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三是要“集成”,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四是要“协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良性互动、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要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3.遵循规律,把握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强调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遵循。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