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是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才有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这三大里程碑是从实践中走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特征的生动体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高度耦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以往的哲学在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重要论述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早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便深入社会实践,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才写出《资本论》,“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本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正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属性上。列宁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属性的理论精髓指导,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理论形态构建起了制度形态。此后又根据苏联的实际,对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列宁主义,从理论实践上同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和实践进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
无论马克思创立理论的初衷,还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不断与实践结合,面对时代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改革开放是在理论和实践互动中前行的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前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
面对十年内乱导致的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的现实国情,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理论上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实践上农村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实行承包、股份、多种经营方式,兴办经济特区、实施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这些实践的深入推进以及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带来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反思,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的理论结晶、实践结晶,是实践着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先例可供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勇涉险滩。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我们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苏东剧变,西方学者扬言“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国际环境十分被动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励精图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在资本主义包围圈中走向“终结”,相反路越走越宽,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没有发展起来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单纯追求GDP的带水分发展的问题,由此导致社会分化、阶层固化、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传统资源告罄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同时根据发展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实践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成功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新时代。
正是由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互动,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中国发展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蓬勃生机,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总结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而不是躺在历史的功劳本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始终坚持两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这才使得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没有偏离正确的发展航向,始终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还有许多险滩要跋涉,还有许多“腊子口”要征服、还有许多雪山要翻越。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核心的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依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改革开放走向未来。
与历史上的改革相比,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要保证正确的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成功。在破解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深化理论认识,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推动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创新理论就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人类社会的巨大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要推动实践发展,就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创新。
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引发的一系列实践问题需要解答和解决,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难等问题。这些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实践问题的背后是理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出有创造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系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2015-01-30 |
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 2015-01-30 |
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 | 2015-01-30 |
在实践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 | 2015-01-30 |
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2015-01-30 |
以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引领“四个伟大”实践 | 2015-01-30 |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2015-01-30 |
把握增强理论自信的着力点 | 2015-01-30 |
理论宣讲需要把握的辩证关系 | 2015-01-30 |
勇于推进新时代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2015-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