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
——访曲爱国等三位中国抗战史专家
本报记者
//www.workercn.cn2015-08-1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本报记者围绕抗战史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近日访谈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中国社科院党校副校长夏春涛三位抗战史研究专家。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记者: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

  曲爱国:抗日战争,是攸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殊死决战,也是检验当时中国各党派和政治集团的试金石。决定这场战争走向、进程和结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紧要的,就是解决动员组织、力量聚合、战略指导、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这五个关键问题。之所以讲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其根本作用正体现于此。

  具体来说,一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有效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抗战,把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性能动性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战争伟力,从而解决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组织问题。二是倡导并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起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坚持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和孤立顽固势力,与中国社会各种抗日力量风雨同舟、戮力抗敌,从而解决了全国抗战力量的凝聚整合问题。三是提出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把抗战过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突出战略相持阶段的地位作用,把持久战的基点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行人民战争之上,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指导问题。四是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创造出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形成内线外线相互支撑、正面敌后战略协同的有利态势,构建起中国抗战持久坚持、最后胜利的坚固支撑,从而解决了持久抗战、夺取胜利的战略布局问题。五是把坚持抗战到底与推进民主进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融为一体,把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建成了持久抗战的巩固基地和社会发展的示范新区,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民族抗战最前列,以正确方针指导抗战,以卓越工作支撑抗战,以模范行动引领抗战,代表着抗战胜利的方向,体现着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和中流砥柱。

  记者: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曲爱国:两条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打一场国家和民族的战争,还是打一场政府和军队的战争。其核心是如何动员、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抗战,这是国共两党指导抗战、实施抗战的分水岭,也是双方在抗战期间力量消长兴衰的根本原因。国民党虽然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始终实行的是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大公报》记者张高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民众的军队准打败仗,没有民众的战场只能放弃”。而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游击区,共产党人都是播火者,都是动员抗战、组织抗战和坚持抗战的领导者。在敌后战场,共产党构建起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真正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有个评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手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其所以成功,是因为动员了最广泛的民众参战,而“这种全体动员的依据和可能性,是建筑在一种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革命运动之上的”。

  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还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国民党是让民众“共同担负”,共产党是与人民患难与共;国民党致力于控制民众,共产党致力于服务人民,把人民视为父母靠山和力量源泉,与人民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念,是不同政党和军队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记者: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辟的敌后战场,为什么会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曲爱国: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基本保持了正面战场的战线稳定。但随着战争推延,消极避战趋势日益明显,除在滇缅战场作战取得胜利外,其他作战乏善可陈。直到战争结束,国民党军始终无法扭转正面战场的被动态势。

  改变中国抗战进程的关键一招,是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使游击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战争样式。到1940年8月,抗日根据地发展到数十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发展到50万人,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蓬勃进行。这就彻底改变了中国抗战走势,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大批主力调回后方对付陌生的游击战争。从1938年开始,日军把肃清后方的抗日武装作为“当前第一位的基础工作”。后来更是明确在华作战目的以“治安强化”、“肃正”占领区为主,把重点放在“剿共”上,最多将其在华兵力的75%(不含关东军部队)和几乎全部伪军投入敌后战场,力图摧毁抗日根据地。这样,在中国抗战的大棋局中,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坚持抗战的骨干力量。

  共产党和人民同生死、共命运,以党的一元化领导整合各种力量,以人民战争的整体战抗衡敌人的“总力战”,铸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不但坚持了敌后抗战,而且在1943年夏秋率先转入局部反攻。1944年,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一溃千里。但在敌后战场上,日军承认局面正“急剧恶化”。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攻势作战持续高涨。到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已经达到19块,面积1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发展到了132万多人。

  八年全国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包括日军52.7万余人,自身伤亡61万余人。由此可见,敌后游击战争是决定中国抗战进程的关键因素,敌后战场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固支撑。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记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分为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步平:1931年,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燃起世界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列强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性抗战,在世界东方首先开辟了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据资料统计,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卷入战争的中国人口达4亿之多。

  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力量,牢牢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东西对进、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中国还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有力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但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而且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战场当之无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抗战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步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斗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与抵抗,日本陆军投入太平洋战场的仅有l0个师团,不及中国战场的1/3.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尽管投入海军主要力量,但无法抽调在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配合作战,在中途岛战役后与盟军的逐岛争夺战中更处于劣势。日本海军提出攻占澳大利亚遏止美军反攻的作战方案,却因陆军兵力不足而被迫放弃。

  1943年初,日本240万陆军总兵力中,在中国战场为66万人,太平洋战场为48万人。可见陆军主力仍在中国战场作战,从而为美军在太平洋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年6月,美军在新几内亚东部展开反击,日军由于地面兵力不足节节败退,深感中国战场牵制之苦。外相重光葵承认:“假若中国问题趋向解决,帝国的处境将会大大改善”。

  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在给天皇的奏折中曾经提出首先迅速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即反过来从日本本土及太平洋战场调兵到中国战场,发起进攻重庆的作战,企图在取得中国战场胜利的前提下,再调中国战场的日本军队增援南方。然而,中国不仅表现出决不屈服的抗战意志,并且在本身承受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仍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考虑,派出远征军协助同盟国军队作战。在两次滇缅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以牺牲13万人的巨大代价,延缓印缅战局恶化,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

  1943年10月,日本大本营在太平洋战场兵力吃紧的情况下,决定从中国战场抽调5个师团到太平洋战场,另以5个师团为预备队,但由于在中国战场发动“一号作战”,所以实际上只抽调了3个师团到太平洋战场,但同时又向中国战场增加了8个旅团的兵力,导致在太平洋战场进一步被动。正是由于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加速了战局向战略反攻方向转化,成为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力量。

  为什么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记者:如何理解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夏春涛:抗战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且历久弥新。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抗战精神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四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句话不但准确地阐释了抗战历史的内涵,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抗战的基准,而且完整地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我们传承抗战血脉、继承抗战传统的要义所在。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领悟激荡其间的意志气魄,激扬精神斗志,激发奋进力量,致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像我们前辈那样成就宏伟大业,再铸民族辉煌。

  记者: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赢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如何理解抗战精神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夏春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中国优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均有体现,抗日战争时期则得到升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依托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内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纷纷投身抗战洪流,汇聚成排山倒海般的磅礴力量。尽管出现过暗流、逆流,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感召下,团结抗战、共御外侮始终是主流。正如我们国歌所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所谓“新”,主要是说这是一道精神长城。它是无形的,却坚不可摧、不可逾越。

  从力量对比上讲,近代以来敌强我弱的态势在抗战时期并无改变,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战局进展。抗战持续时间长达14年,如果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艰苦卓绝的抗战不可能坚持这么久。同一时期,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拥有“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却被德国闪电战击溃,仅一个多月就告败亡。而中国虽积弱积贫,但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后盾,所以能在外援有限的困境下,独力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乃至最终以弱胜强。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最终使日寇征服中国的险恶图谋化为泡影。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