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深入学习领会好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但要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理想目标,把握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还必须把握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
矢志不渝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忍不拔、风雨无阻朝着我们的目标奋勇前进。理想信念坚定,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和挺起的精神脊梁。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四个能否”为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先进性提供了客观标准,也为理想信念找到了现实落点和日用而不觉的实践平台。
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当代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既立足破解现实问题,又蕴含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敏锐性,又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讲话当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应对复杂矛盾的看家本领。一是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把握时代发展前进的规律和特点,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他引用“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说明在行动中需要考虑大小、缓急、上下、内外等诸多因素,实际就是强调从全局、从整体看问题的重要性;引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强调要善于谋划,善于以近见远、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提高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引用“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强调目标贯彻中的递减效应,启示我们在制定战略时要充分运用管理科学的分析方法,力求方案的科学可行。二是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进展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强调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把问题和矛盾孤立起来、对立起来,要用矛盾辨证法,要讲两点论,找到平衡点,全面解决事关改革全局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核心是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注重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防范,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居安而思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这类名言,告诫我们面对复杂形势应当持有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戮力复兴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庄严地提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反复阐述的这一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弥足珍贵,敢于担当责任是他的政治本色。对领导干部来说,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担当精神是一种对人民、对党的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是迎着风险上、克服困难走、不为绝境惧的大无畏精神。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改革必然触及利益,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敢于出招、敢于得罪人、敢于突破既得利益,真正让改革落地。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作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要“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作者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