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作风建设已经进入新常态。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率先垂范改进作风,到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剑指“四风”问题,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着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应该说,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作风建设新常态,尽快适应和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新常态,已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深刻认识作风建设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快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方面,党中央下决心、出实招、动真格。一是选择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 “起手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不到一个月,就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率先垂范改进工作作风,向全党全国展现了毫不动摇抓好作风建设的坚定信心。二是选择“四风”问题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分两批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三是选择坚决查处和通报曝光作为释放信号、强化震慑的有效手段,从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具体问题抓起,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并通过中央纪委网站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从八项规定出台到今年9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62404个,处理党员干部82533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259人,用铁的事实打消了人民群众心中 “改作风会不会是一阵风”的疑虑。两年来,加强作风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彰显了恒心,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与此同时,基于“作风问题容易回潮和反弹”的深刻思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指出,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王岐山同志在中央纪委十八届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大执纪监督、公开曝光力度,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使作风建设落地生根、成为新常态”。可以说,加快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已经成为党中央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准确把握作风建设新常态
对作风建设新常态的理解,要把重点放在三个“新”上。
面对的形势“新”。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权威,赢得了群众信任。反腐败高压态势的形成,为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了 “外势”,营造了正风肃纪的良好氛围。二是党中央以出台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为突破口,抓住要害,集中发力,持续用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全党加强作风建设有了良好开端,作风建设新常态已经打好了基础。三是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新老问题和矛盾的凸显,正在影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工作的要求“新”。一是工作要求更高。在前期加强作风建设已经取得新成效、形成新局面的基础上,党中央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提出了把打“攻坚战”和“持久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的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对中央的要求有清醒认识,把落实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持之以恒抓下去,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二是群众期盼更高。随着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成果、不断走向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变化、树立了信心,随之而来的是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改进作风的期盼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多、监督越来越严。三是纪律标准更高。作风建设新常态下,各项纪律要求将更加严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不断加大。
出现的问题“新”。在加强作风建设、加快形成新常态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对新常态要求认识不到位,顶风违纪。二是对新常态要求理解不到位,满腹牢骚。作风的转变,不可避免地让一些习惯了“传统节奏”的人难以适应。有些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认为抓工作纪律过于严格,因此满腹牢骚,甚至对加强作风建设产生抵触情绪。这说明他们对新常态没有理解,对“新节奏”没有主动适应、积极改变,而是怀念过去那种“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的悠闲日子。然而,回到过去根本不可能,无论是谁都要尽快适应新常态,努力调整自己,积极行动起来,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融入新常态。三是对新常态要求执行不到位,阳奉阴违。新常态下作风问题的表现形态日趋隐蔽化,穿上了隐形衣。比如,明目张胆大吃大喝的人少了,但部分公款吃喝转入“地下”、进了会所;毫不避讳公车私用的人少了,但一些人开始利用职务影响从民营企业和老板手中“借”车使用;公开进行公款旅游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借考察、培训之名,行公款游山玩水之实,等等。对于这些隐蔽化、变异化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新常态
巩固作风建设新常态,必须按照“新”的要求,把着力点放在营造“常态”上,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必须做到持之以恒。改进作风是一场与既得利益、行为习惯、社会陋习的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勇气和毅力。前一阶段我们在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雨过地皮湿、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保持长效。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使作风建设各项要求真正落地生根。特别是要深入推进不作为乱作为等机关工作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保持持续性,形成经常抓、长期抓的工作机制,以作风建设新常态的突出成果取信于民、服务发展大局。
必须抓住重要节点。紧盯重要节点,以突出问题的解决带动作风全面好转,是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有效经验,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很好地坚持。要抓住时间节点,围绕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严格纪律要求,继续开展明察暗访,坚决查处公款消费、公款宴请等问题,把全年的作风改进工作串成一条连贯的“线”,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绷紧作风建设的弦。要解决具体问题,针对作风问题在高压态势下日趋隐蔽的新特点,及时研究和发现作风问题的新变化、新形式,坚持抓早抓小,对新发现的问题露头就打,防止各类作风问题改头换面后“登堂入室”。要不断总结提高,对抓作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从工作要求入手,注重探索创新,在实践中深化认识,逐步形成制度;制度规定要具体可行,使大多数人做得到,进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必须强化监督问责。巩固作风建设新常态离不开执纪监督和惩戒问责的保证。过往教训告诉我们,一旦监督问责稍有懈怠,制度约束就会出现“破窗效应”,不良风气就会卷土重来。因此,必须坚持“严”字当头,狠抓监督执纪问责。一是严格监督。要开展经常性明察暗访,下大力气破除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影响作风建设的潜规则、老习惯,使作风建设新常态的要求成为党员干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二是严肃执纪。要敢于动真碰硬,敢于严查深挖,着重查处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出现的顶风违纪问题,并进行公开曝光,向社会发出违纪必究的明确信号,更好地起到震慑遏制和警示教育作用。三是从严问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履行好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教育、引导和监督工作人员遵守纪律、改进作风、完成好本职工作,这是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期抓的根本保证。对于工作不力、要求不严、出现问题并产生严重影响和损失的地区和部门,要严格追究其领导责任。
必须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定期分析本地区本部门的作风状况,经常研究改进作风的任务和措施,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纪委要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找准自身职责定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履行好监督责任。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按照“三严三实”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改进作风、维护新常态的表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让好作风落地生根成为新常态。(作者系中共鞍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