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颁布实施30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进步事业,在法律适用和遵守上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当看到,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及其相关配套条例还不够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容与民族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脱节或滞后状况,宣传不到位导致贯彻不力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仍很突出。如何最大可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掌握民族地区宏观概况与微观运作的全貌,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大数据”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以及应对这种状态的数据处理技术,是数据大爆炸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对各种组织的运行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实施产生重要的作用,这就为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创造了新的良好条件。
“大数据”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立法提供了科学化和精细化可能。民族事务管理机关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把脉”,通过重大舆情的数据特点分析网民心态,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预测,优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模式,凸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柔性”实施的社会效益。“大数据”还能够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目标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完善数据标准和分析数据资源来整合数据体系,为其实施提供全方面、多层面的参考,改变信息上达不易、政令下达不畅的局面,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奠定更为高效的基础。
“大数据”为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广泛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是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前提。如何“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在适当的时间把内容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受众,这是提高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大数据”,可以创新宣传手段和途径,改变传统的指令导向的宣传模式和供给导向的服务模式,开启人本导向、需求导向的宣传和服务模式,达到更优质、更高效的宣传效果。比如,民众在微信、微博、门户网站、论坛等平台上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对内容的互动交流、政治意愿的表达等行为,其数据都可以成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的依据。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公众和政府双向互动的平台。政府通过微信平台实现公众问答、网上调查、信息精准推送等功能,这对提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效果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大数据”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影响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等。经济环境又包括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某一具体的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等。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既是影响民族区域自治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性因素,又是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基础性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特需品产业等。“大数据”能够利用自身拥有信息的优势和广泛传播信息的优势,为选择合理的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搭建起智慧平台。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