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提出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北京市委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环境要美好、人口要调控、服务要优质、发展要持续”的要求。核心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新定位,始终坚持首都意识、首创精神、首善标准,牢牢把握好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体现出核心区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首都意识,强化区域功能,把握好改革方向
作为首都职责的主要承载区和新定位的主要体现区,核心区必须时刻牢记功能定位,在履行“四个服务”职责、落实“四个中心”定位中做出表率。
一是以改革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做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的表率。建立健全“双向互动”的服务机制。强化主动服务,把服务融入到区域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强化顺势而为,抓住服务中蕴含的机遇,把做好服务与促进发展统一起来,不断做强做优区域功能。
二是以改革破解难题,努力做落实“四个中心”定位的表率。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狠抓顶层设计、重点突破、难点攻坚、试点先行,着力破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古都风貌保护等问题;同时通过总结经验、固化成效,探索出一批能推广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做好示范引领。
坚持首创精神,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好改革目标
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决定了核心区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主动探索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努力构建符合功能定位的发展模式。
一是探索内涵发展。核心区空间有限,开发强度和人口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相适应”的要求,走“高精尖”之路,把着力点放到挖掘潜力、打造环境上,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深层次实现优化存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实现“瘦身”。
二是探索融合发展。推进金融、文化、科技要素融合,以及文化、商业、旅游产业融合,发挥金融资本杠杆效应,强化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以此作为创新产业形态、创造新增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要素融合、机制协同,增强产业间支撑带动作用,在融合中产生“乘数效应”,实现“健体”。
三是探索协同发展。加强与兄弟区县、京津冀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合作交流,把强化核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治理“城市病”等统筹起来,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坚持首善标准,狠抓贯彻落实,把握好改革要求
核心区作为展示北京工作的窗口,必须始终坚持创首善、争一流,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谨防出现“泛改革化、碎片化、消极化”倾向。
一是把握好“三个是否”,谨防“泛改革化”。把握好是否涉及理顺市场跟政府的关系、是否涉及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是否涉及破除部门或者行业利益固化藩篱的衡量标准。既善于从影响工作、制约发展的表象问题查找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因素,又善于对以往的好经验予以制度化设计,防止出现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泛改革化”倾向。通过深化改革,使各项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实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依法规范。
二是处理好“三个关系”,谨防“碎片化”。正确处理好贯彻上级改革要求与推动区域改革的关系、实现改革总体目标与完成各领域改革分目标的关系、推进各领域改革与谋划各部门改革的关系,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碎片化”倾向。在总目标、大方向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的研究,使各项改革在政策上互相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是坚持好“三个主动”,谨防“消极化”。主动落实中央和市委改革决策部署、主动谋划区域改革事项、主动推进相关改革试点,克服“顶层设计依赖症”和“等、靠、要”的“消极化”倾向。对一些难点问题,要结合区情,大胆探索、先试先行,对抓得准、效果好的改革事项,就果断推开,既做到稳妥谨慎,又勇于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 2011-11-28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 2011-11-28 |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 2011-11-28 |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区 | 2011-11-28 |
全面深化合作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 2011-11-28 |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 2011-11-28 |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 2011-11-28 |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 2011-11-28 |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 2011-11-28 |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 2011-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