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新阶段新形势,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着眼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可以说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当前,围绕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凝心聚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统一思想认识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推动河北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贯穿全省各项工作的主线,按照中央对河北的功能定位抓好落实,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河北自身发展步伐。这方面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充分认识和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河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以强烈的机遇意识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在协同发展机遇的形成历程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回顾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于2005年前后启动编制,首都经济圈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多年来,河北按照中央要求,依靠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采取有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中,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京津冀三地科学发展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从京津看,北京非首都功能亟待疏解,两市“大城市病”亟待治理;从河北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环境污染亟待治理,特别是环首都贫困问题亟需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三地发展的主要矛盾,立足于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亲自谋划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并亲自听取汇报、亲自指导协调、亲自推动落实,将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去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提出七方面要求。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进入了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一批专项规划将陆续出台,一批重要政策即将公布,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将要落地。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时期,河北第一次全方位纳入重大国家战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这就是最大的机遇、最重要的机遇、最现实的机遇、最好用的机遇。
要在协同发展机遇的河北定位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确定了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同时明确河北的功能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纲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以协同发展为主线,围绕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安排部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试点示范,深化协调合作,全方位推进协同发展。这就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为河北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加快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了顶层规划设计和重点政策保障。
要在协同发展机遇带来的促进经济转型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从个体化竞争发展向区域性总体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这种转变,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作为经济大省,“十二五”以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人民共同努力下,河北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基础保障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提升。但也要清醒看到,面向“十三五”,适应新常态,我省经济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传统基础产业比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支撑力弱,长期高强度开发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显现,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民生短板亟待加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使河北能够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参与区域功能重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有利于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河北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吸引京津和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优秀经济技术管理人才,有利于在城市群布局调整中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这将极大地拓展河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创新进取,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河北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成果。
要在协同发展机遇带来的促进改革开放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河北与京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差距之所以越来越大,稀缺资源优质要素、产业企业之所以越来越向京津聚集,产业同质性、同构性、竞争性发展的倾向得到强化固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京津的“虹吸效应”“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带动效应”,客观上使得河北成为“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发展“塌陷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为此,《纲要》提出,在京津冀打造区域体制机制高地,如改革财税体制、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方式、建立协同发展基金等许多改革措施将在这里先行先试,这为我省加快探索在协同发展中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我省闯过改革深水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难得契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京津冀三省市直接与世界接轨,国际国内资源加速向这里聚集,国际国内市场全面与这里对接,为我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资源配置,搭建了广阔舞台。
要在协同发展机遇带来的创新驱动发展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有条件通过区域协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省市汇聚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14个国家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三省市科技功能定位还不太清晰,创新要素流动还不够通畅,创新链与产业链、功能链对接融合尚不充分,有效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影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河北与京津在科技创新要素、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亟需加强三地的协同创新。《纲要》明确把京津冀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制定了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河北充分利用京津特别是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推进京津技术成果在我省集成应用、孵化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河北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面提升河北科技支撑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能力和水平带来了重大利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河北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潮头。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河北的指示要求,用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统一思想,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在统一思想中抢抓机遇,在协同发展中创新实干,努力保持全省政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不折不扣实现河北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开创河北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新局面,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执笔:田学斌 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钢铁强国梦 | 2012-11-07 |
专家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 2012-11-07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提升河北港口综合实力 | 2012-11-07 |
趁热打铁 加力改革发动机 | 2012-11-07 |
县城建设要坚持产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 | 2012-11-07 |
靠理念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 2012-11-07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 2012-11-07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 2012-11-07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 2012-11-07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 2012-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