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为实现民族复兴共同努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讲话谈话之四
新华社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09-1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抗战胜利,印证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威力;民族复兴,承载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梦想。

  “两岸同胞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团结一心、维护胜利成果,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连战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时,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高度,缅怀共同抗战的历史记忆,指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号召两岸同胞携手实现民族复兴、开创美好未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铭记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悲壮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怀信心。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70多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下,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正是因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才激发出战争中最深厚的伟力,最终赢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台湾同胞从未缺席。《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岛军民奋起抵抗日军进占,唐景崧、刘永福等组织义军与日军展开战斗,众多士绅组织家丁乡勇阻击日军,展现了台湾同胞“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爱乡赤诚。丘逢甲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诗句,表达了当时台湾同胞对日本侵占台湾的悲愤之情。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中,台湾同胞从未停止反抗,数十万同胞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数万台胞奔赴祖国大陆投身抗日救亡,直至抗战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同胞为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

  透过近代历史风云,两岸同胞应当认识到,大陆和台湾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台湾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福;民族衰弱,是同胞共同之祸。“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今天,经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民族复兴呈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只要两岸双方、各界同胞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前进,两岸同胞定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强基固本好扬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岸携手同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岛内所有负责任的政党和政治势力都不应回避、动摇。认同“九二共识”,坚持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核心意涵,才能筑牢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岸互助合作、互利双赢、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

  值得警惕的是,在全民族共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时,岛内仍有人歪曲历史,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图谋以“台独史观”切割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台独”分裂势力还改头换面,搞“文化台独”“教育台独”,处心积虑要把“台独”思想灌输给青年一代,遗毒甚巨。史实昭昭,岂容抹灭。在被侵占50年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两岸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缅怀。我们的身体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每个中华儿女的梦。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让我们戮力同心、共同奋斗,携手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开创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