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创新转型:一场深刻的变革
魏波
//www.workercn.cn2015-11-0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枢纽,也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创新导向,通过富有创新性的思路与方法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位列第一的是创新。这一战略思想建立在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领会并落实这一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转型是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为何如此突出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因为这是解决发展新阶段复杂矛盾的客观要求。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城市化快速推进,公众需求、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时,传统的以出口为导向、以透支资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公众环境需求日渐增强等条件的变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明显,根本原因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力。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有重大的战略转型,创新则是这一转型的本质与核心。

  创新转型意味着超越以往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新转型首先是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动力引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一方面,创新转型是发展新阶段的客观形势所迫,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克服传统模式的惯性,进而通过创新转型培育发展新动力;另一方面,创新转型则是破除瓶颈、化解矛盾的上策,也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契机。

  创新转型不仅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实现古老文明的伟大复兴本质上需要推陈出新,在新的实践探索中锻造新思想、构建新制度、培育新文化、塑造新公民。面对新的任务与挑战,只有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枢纽,也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创新导向,通过富有创新性的思路与方法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探索的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

  创新的内涵:全面创新、系统创新、全民创新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创新转型是客观趋势,那么如何理解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五中全会赋予创新以新的内涵。

  第一,创新是全面创新,这意味着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以往人们常常将创新局限于技术创新,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愈加认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的重要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推动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是发展与变革的关键因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转型极其复杂,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深化认识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在转型时期,制度创新具有特殊的意义,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变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中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更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复兴,这不仅要回归传统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更要在新的生活实践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创新的战略部署。

  第二,创新是系统创新,这意味着通过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系统机制来激发创新。仅凭一腔热情或一声令下并不能自动实现创新。创新需要认识和遵循规律,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创新常常不只是单个主体的偶然行为,它更是社会系统的有效产出,而基于平等、合作、互动、共享等之上的社会系统有利于激发创新。基于这些认识,世界各国致力于建构国家创新系统,我国也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五中全会提出,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构成国家创新系统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三,创新是全民创新,这意味着通过激发亿万民众的创造力来培育创新转型的动力源泉。人是发展与创新的主体,人的创造潜能的释放是创新的动力。创新转型要求将人从一般劳动力转变为有丰富创造力的主体,通过培育、挖掘和实现人的创造潜能而推动发展。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陶行知先生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如今,中国大地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机会,亿万民众创造力的勃发正是驱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强劲动力。因此,五中全会提出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此实现中国发展的创新转型。

  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潜能

  创新转型遭遇到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阻力,也面临复杂的观念与利益的冲突,绝不会自然而然就会实现。那么,如何推动创新转型以实现新跨越?这需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以改革克服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这是释放创新潜能的基本途径。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这已成为共识。创新乏力是中国企业多年的痼疾,有人总结,中国的企业“不创新是等死,创新则是找死”。推动创新不妨需要从反面思考:什么阻碍了创新?研究表明,现实中存在一种系统性的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与文化,各个要素相互掣肘常常妨碍甚至窒息了创新。因此,推动国家发展的创新转型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而构建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力的新体制机制。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其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为关键。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关键是要探索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以改革推动思想解放,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释放创新潜能的必要条件。创新是通过新的思想和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直面现实问题而非回避矛盾,还需要勇于突破既有的观念与体制等的束缚。邓小平总结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既是过去中国成功的经验,也是推动中国未来发展的法宝。为此,要在全社会继续营造创新的氛围和机制,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崇尚创造,如此才能走上创新之路。

  以教育改革锻造创新人才,为创新转型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这是释放创新潜能的长远之计。创新是人的创造力的物化结果,创新转型根本上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创造力的释放。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调整人口政策来保持稳定的劳动力大军,更根本的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从劳动力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激发全社会每个群体、每个组织、每个人的创造力,从而形成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实现这一转型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性国家,培育新一代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终将发展方式转向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驱动的道路上来。

  贯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创新转型也必将构成一场深刻的变革。这要求全社会深入认识这一变革的重大意义,自觉以创新为导向,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中最大限度释放创造活力,最终实现国家发展的创新转型。(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