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姜大明
//www.workercn.cn2015-12-0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战略部署,这是未来5年以至更长时期我国资源利用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科学把握我国资源国情,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确保“十三五”时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破解我国资源、环境和发展难题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2.3%,但消耗了世界22.4%的能源、47.3%的钢铁,水资源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这说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环境承载已逼近“天花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才能有效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难题。

  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质量不高,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2014年,我国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攀升,石油为59%,铁、铜为70%,铝为50%。不少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上限。水资源空间匹配性差,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是主动适应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约束的科学发展模式。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依托。只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才能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和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一些领域陆续亮起“红灯”。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不仅将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危害,还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资源紧缺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只有切实提高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