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绘就“三区”建设的美好蓝图
李辉
//www.workercn.cn2016-01-11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区”建设是立足青海在生态、资源、稳定上的战略地位作出的决策部署,必将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在生态脆弱、资源富集、欠发达和多民族聚居地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把青海的发展比作是一把锁,那么,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无疑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对一个省份而言,正确认识省情,建立并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青海被称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同时,青海又是国家重要的资源接续地,资源类型全、储量大、耦合性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此外,青海还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的优势,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三区”建设是立足青海在生态、资源、稳定上的战略地位作出的决策部署,必将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在生态脆弱、资源富集、欠发达和多民族聚居地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三区”建设,不是量的叠加,而是质的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有助于生态文明升级,从而带来“绿色红利”,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从而催化生态文明进步;而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促进经济发展,都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区”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真金只有经历火炼才能看出成色,真知只有经受实践检验才能显出价值。自2012年5月省十二次党代会准确清晰地提出“三区”建设以来,三年多来,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筑牢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屏障;立足资源优势,尊重经济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高举两个“共同”旗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实践证明,“三区”建设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明智之举,是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的发展路径,也是我们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三驾马车”。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青海的特殊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我们应当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引领和制度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牺牲碧水青山换取GDP的一时增长,无异于竭泽而渔。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我们应当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向特色优势型、循环利用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能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我们应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综合起来,把管肚子与管脑子协同起来,不断深化思想引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创新工作方式,将创建活动融入平常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一些新方法、新举措,凝聚全社会合力,使创建成为全省各族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事业。

  “三区”建设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科学路径。让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以辛勤的汗水,绘就“三区”建设的美好蓝图。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