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落脚点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上
虽是数九寒冬,四川德阳城管帮八旬老大爷挑菜担的场景,仍令人倍觉温暖。而2015年岁末新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让人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将定格更多这样的温馨画面,从制度层面打开“宜人”的城门。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何以触摸城市之心,如何感受城市之善?答案不是经济的增长、地标建筑的堆砌所能涵盖的。究其核心,乃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能否吃得放心、行得顺畅、住得惬意、病得无惧、老得无忧,是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满意不满意的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而落脚点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上。
近几年,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很快,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些城市,看得见的高楼遮掩了低矮的城中村、棚户区,现代大气的城市面孔下还频现“拉链马路”的尴尬,“地锁”占车位、“牛皮癣”广告等城市疥疮仍然难除;而“奇葩证明”背后的办事不便,外来务工人员落户难、子女上学难的公平焦虑,部分城管野蛮执法的法治缺失,也折射出城市在管理服务上的欠缺。这一切都在警醒各级主政者: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比追求“大”而“新”更重要的,是“小”而“精”——在治理与服务上,需要落细落小落实,需要精细化、人性化,如此,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人们才会在城里找到归属感、增加亲近感。
城市中的治理乱象,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也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社会矛盾触点难免增多,各种“城市病”容易集中爆发。如果体制机制没有跟上形势变化,就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比如道路保洁,因为各管一摊,环卫工人将路边垃圾扫入绿化带后,园林工人就将垃圾倒入下水道,市政工人又将下水道中清掏出来的垃圾直接堆放到路面上。就这样,一堆垃圾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处理一堆垃圾尚陷如此困境,更遑论利益交错、牵扯复杂的其他管理?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尤其是要完善法律治理。这方面,古人做过很好的示范。比如修长城,哪块砖谁负责就要刻上谁的名字,哪个事项谁管理一定要清楚。现代社会讲分工、有合作、重系统,更需理清权责、环环相扣。不仅要在制度设计上,通过深化改革、依法立制、精准管理,让治理有的放矢、有规可循;也要在具体治理中,做到文明执法、注重人性管理。一些地方的城管帮瓜农设置临时摊点,做好宣传提示和垃圾收集工作,就赢得了百姓的点赞。只有把管理寓于服务中,方能彰显城市的温度。
城市善治的破题关键,说到底得依靠广大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如何体现各类人才都有的城市包容,何以在城与人、管理与服务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怎样唤回社区交往、邻里互助的人情温暖……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角色应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就能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开启了城市健康发展的新历程。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着力提高城市工作水平,用善治呵护城市的风景,提升城市的温度,连接每个人的幸福,这样的城市,才能安放人们的梦想,才能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