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公家人当办好公家事
吴一敏 杨克功
//www.workercn.cn2016-04-18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公家人”是人们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俗称,过去叫干部,现在一般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老百姓眼里,公家人是专门给公家办事的,吃公家饭,穿公家衣,办公家事,服公家管,这既是公家人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公家人的基本要求。习主席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办好公家事秉承“为公”道德传统。“公”指公务、公事、公干。“公”与“私”相对,《新书·道术》里说:“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词句,印证着中国道德传统中的“为公”思想。公而忘私一直为中国道德传统所推崇和提倡。舍弃个人家事、为大家之事而奔忙是个人修为、道德高尚的表现。从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都体现着一种“为公”的政治理念和道德传统。北宋黄庭坚在《登快阁》里说,“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把自己比作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痴儿”。今天,中国共产党秉承为民、为公情怀,“痴”心不改,积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对中国“为公”道德传统的继承,又赋予了中国“为公”道德传统新内涵。

  办好公家事蕴含“公事”责任要求。公家人办公家事,很重要的是要做到公私分明,这既是公家人做好公家事的基本责任,又是基本要求。把公事当家事办,才能事事上心,进而事事做好;如果公私不分,把家事裹挟到公事中去,甚至动用公家资源来办私事,会助私心、藏私利,会养私德、失公心,会为己谋利、与民争利,长此以往,就会背离党的宗旨和原则,甚至走到人民的对立面。1959年,毛岸英同志牺牲9年后,他的妻子和弟媳去朝鲜桧仓郡祭奠,行前,毛泽东叮嘱她们:“你们去看望岸英,这是我们家的私事,不准用公家一分钱。”一代伟人,在公私问题上的鲜明态度,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严格自律和高尚品格。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改革、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公事更加繁忙复杂,对国家公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责任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牢记公家人的身份和责任,谋事出以公心,干事心系人民,才能配得上公家人这个内涵丰富的称谓。

  办好公家事彰显“公仆”本色作风。人民公仆,字面的意思是人民的仆人,现在指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党政干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父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最早论及“人民公仆”,他说:“公民不为他们的代表而存在,百姓也不为他们的国王而存在;相反,代表倒是为公民而存在,国王也是为百姓而存在……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来自人民,是为代表人民而存在的。丧失了为公为民的本色作风,就失掉了“代表”的本来含义。“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支脍炙人口的山歌,是80多年前苏区人民称颂党员干部好作风的赞歌。新的历史条件下,部分领导干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当官做起了老爷,失去了人民公仆的本色作风,失掉了为人民服务的精气神,这是必须加以纠治的。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只有牢记党的宗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人民群众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民公仆,才会为人民所称道,才会为人民所铭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