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河南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克难攻坚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为途径,把发展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以协调谋发展,以发展促协调,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对于确保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城乡关系相互交织、复杂多变

  长期以来,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促进协调发展,成为我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此,我省一方面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尤其是鼓励作为重点发展地区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圈9市率先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对传统农区的支持力度,形成了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圈、资源型地区、传统农区等几大板块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区域城乡关系相互交织、复杂多变,中心城市、重点地区和困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依然不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我省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郑州市首位度不断提高,并在2011年出现重大拐点,即郑州市人口首位度二城市指数由2006年的1.69提高到2011年的3.15,四城市指数由0.68提高到1.2,均成功跨过了捷夫标准值(二城市指数为2,四城市指数为1),区域经济发展由集聚发展阶段进入扩散发展阶段。但从总体情况看,中心城市实力依然偏弱。按照国际一般标准,首位城市占本区域的比重,人口不低于10%,经济总量不低于30%。2015年郑州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9%左右,GDP占全省的比重为19.76%,而同期武汉市为18.13%、36.90%,西安市为22.95%、31.97%。很显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足,其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就不可能高。此外,作为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市,“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在全省排名第12位。2015年洛阳市生产总值为郑州市的47.97%,比2006年下降了18.23个百分点,自身转型升级任务重、困难多,目前难以承担起副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发展面临内外“双紧”局面。中原城市群核心圈9市产业基础较好,城市布局紧凑,交通和通信发达,一直是作为带动中原城市群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进行打造。目前,中原城市群核心圈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也显著增强。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圈内各市缺乏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产业相似度偏高、互补性不强,整体竞争力依然较弱。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看,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发展面临内外“双紧”局面。首先,从外部看,即在全国城市群格局中所处的位置看,中原城市群核心圈9市明显处于沿海三大城市群极化效应覆盖之下,能够调动和集聚的只能是次一级的要素。如何在这种压力之下实现崛起,面临巨大挑战。其次,从内部看,由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圈9市与周边地区共同处于沿海三大城市群经济势能的覆盖之下,在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省内不同地区面临的机会没有明显差异,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核心圈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面临挑战。

  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加大。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为我省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新的发展时期,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如济源市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回落,从2013年的6.8%下降到2014年的4.4%、2015年的2.8%,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也从2013年的19.9%下降到2014年的11.0%、2015年的0.5%。同时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二产占比高、三产占比低,二产中资源型工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传统产能、落后产能大,去产能任务繁重,转型升级困难多。新兴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新旧主导产业的成功接替需要一个过程。此外,由于长期过度开采、无序生产,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地质灾害隐患多、资源枯竭等问题,生态治理和环境恢复的任务艰巨。

  传统农区发展新老问题交织。长期以来,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传统农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局面一直没有明显改观。2015年5市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8.4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变动,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内粮食价格较往年明显下跌,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由于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进行拉锯式流动,转而不移,农业规模化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市场化的微观主体。这样就使传统农区发展陷入了双重困境,一方面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近年来依靠简单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长期依靠过量投入,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增长的路子难以为继。如何对接新的市场需求,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子是农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量大面广。目前我省还有53个贫困县、8103个贫困村、576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县占全省县级行政区划近一半,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8.2%,是扶贫开发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之一。而且,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剩下的都属于连片特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大。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既有利于扩大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也有利于提高政府扶贫开发的能力,但这个过程又难以避免地带来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带来群体、个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但是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收入水平低、居住条件差,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进城农民很可能沦为城市的新贫困阶层。再如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渗透,大大增加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加重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同时,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全新发展理念的落实,贫困地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兼容起环境、资源和民生的成本,发展门槛明显提高。

  构建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我省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省,兼具追赶型和协调型发展的双重目标任务。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适应新常态、树立新理念,把追赶型发展与协调型发展兼容在统一的框架中,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中心城市带动有力、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发展协调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强化协调发展的增长点。中心城市是协调发展的主动力。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圈9市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高地和主要支撑,既是实现追赶跨越的中坚力量,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持续强化郑州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要强化集核带动。在继续强化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础上,以加快开封、新乡、许昌与郑州融合一体发展为重点,增强核心圈辐射能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联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拓展带动外围城市联动发展。要推进动力转换。适应中原城市群进入扩散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加快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机制作用为主的动力转换,建立相应的城市群横向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密切城市分工协作。要做强地区性中心城市。强化郑州与各城市交通与经济联系,支持地区性中心城市加快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增强发展实力,促进其与腹地周边城镇形成次级层圈。

  着力推进开放创新,打造协调发展的牵引点。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发展平台,既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又是协调发展的牵引点。应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拓展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加强平台与区域经济耦合对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逐步突破属地性区域限制,促进平台的研发、孵化、服务功能全区域开放。对拥有较好发展基础、与发展平台类型耦合的一些地区,通过探索飞地建设模式,实现对接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发挥两大平台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引发效应,带动区域发展优势的有效整合配置,促进传统优势与高端要素的结合。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优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县域经济连接城乡、对接工农,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动发展重心由以工业化为核心向以城镇化为核心转变,以县域城镇化解决城乡互动、市场对接问题。必须依据县域本身的资源禀赋,发展新业态,实践新模式,塑造发展新优势。必须推动开放式创新、引领式创新、大众式创新、体制性创新,弥补发展短板,破解发展难点。必须加大城镇化推进力度,把市场需求、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潜能释放出来。必须在注重“追赶式”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内生性经济增长,促进县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域经济的分工合作。

  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突破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实现劳动力、资本、人才、信息、资源乃至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点。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他们平等地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要建立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统筹规划跨区域资源融合、设施建设、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引导跨行政区划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强化区域发展合作,打通协调发展的连接点。推动协调发展,必须打通区域之间发展合作的连接点。明确合作发展的总体取向。外部合作要构建北部对接京津冀、南部对接长三角、中部融入“一带一路”的大框架。内部合作大致围绕一核带动、轴带支撑、圈层推进的格局展开。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在技术联姻、产业共建、共同市场、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区域合作模式,发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网络。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协调发展的关切点。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关切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要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困难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将基础设施和项目安排到困难地区。要完善统筹的社保体系,通过兜底性社保,创造加快发展的条件,孕育发展的能量。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攻坚协调发展的聚焦点。加快困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是实现协调发展的聚焦点。必须把区域扶贫脱贫攻坚与孕育区域发展能量结合起来,把“点式”扶贫与“面式”扶贫结合起来。强化点式扶贫的精准化,集中体现为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突出面式扶贫的造血功能,主要通过实施教育技能培训、区域合作开发、财政金融扶持、基础设施对接等,提升困难地区的造血功能,孕育发展能量。建立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好对滞缓衰退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农产品主产区的支持政策,建立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发达地区、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帮扶发展困难地区。(执笔:谷建全 刘云 耿德建 刘殿敏 马磊 郜俊玲)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