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不忘初心 坚定信仰
朱中仕
//www.workercn.cn2016-07-12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又是一个“红色七月”。

  中国共产党95年来谱写的辉煌篇章,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世人所惊叹,也印证了信仰神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熔铸成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奋斗精神,凝聚起民族复兴的澎湃伟力。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首要的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里对此作点学理探说。

  先从人类的意识起源说起。我们知道,人类在衍进到智人阶段,便产生了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随着人类分工的发展,到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之时,在物质世界之外又产生了精神世界,使得人成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存在。

  人类精神世界有自身生发规律,最富价值的高级活动就是信仰,它是对世界整体性立义和终极性价值追求,是世代活动在意识领域的积淀升华,是人的类本质规定。信仰起源于生存自觉。人类信仰经历了以灵魂观念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信仰、以神的观念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价值)信仰、资产阶级(工具)理性信仰、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信仰形式。

  人类需要信仰这样的心灵安顿之所,用以超越庸常的世俗生活,提供现实世界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追问,使人的物质存在(生命)变成了价值存在(意义)。一如歌德所言:“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事实上,在人类发展史上,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多有建树的时期。反之,不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性无信仰),都是黯淡无光的年头。因为人类失去了精神家园,就失去了前进方向,失去了存在意义,剩下的物质存在(生命机体)与低等动物(为生存而存在)也就相差无几了。

  在人类业已生息的400万年光景、数千年文明史中,创造了灿烂文化(费孝通先生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的生活方法’),但亘古未断的三大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两大文化走向了宗教(西方文化走向基督教,印度文化走向佛教),都变成了“神”文化,只有中国文化从远古的巫文化走向了世俗,变成了“人”文化。

  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人”文化,形成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学说本身是承(周)礼启(人)仁,是时代的产物,抑或说是文化转型升级的产品,旨在探究人际及社会和谐之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进和价值实现路径,尤其是经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便上升为国家信仰,这种“人”文化便衍化为几千年农耕文明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一种影响深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学说往往以其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但学说本身却属于其整个时代的。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消除压在人身上的“异己力量”(异化劳动),未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整个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以其理论德性和科学方法成为“不可超越的”全人类的精神瑰宝。马克思也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人”文化,必然要转型升级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业文明的“人”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和自信文化。这种信仰是人类社会转型中的共同信仰。

  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信仰坚定才能初心不忘,信念铿锵激越继续前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