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政务微信公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昨日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开设的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省市级部门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占比84.7%。
政务微信给公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其成绩、意义、前景等已无需多说,当前应该考虑的是阶段性梳理、总结,想想怎么做得更好。
毫无疑问,8.3万个公众号,其生存状态完全不同。在活跃度上,有的几乎全年无休,有的只是偶尔冒泡,有些还间歇性地处于“休眠”状态;从内容上看,部分政务微信注重推送消息,却忽略服务,喜欢表达,却不爱互动;在风格上,有的“板着脸”,语气太过“正儿八经”,有的却过分“上进”,为了吸粉,广泛涉猎体育、明星资讯等,离政务微信有点远……
当然,这些只是表象,其背后原因复杂。比如配套问题,一些微信号的运营者由部门员工兼职,且不说不懂微信传播规律,连精力都难以保证;比如观念问题,一些微信号“诞生”得很随意,部门抱着“开总比不开好”“别人有我们也要有”的态度对待,定位、服务对象等都没搞清;比如服务问题,从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再到政务微信,一些部门虽然总能想方设法跟上形势发展,但在提供服务上还是慢半拍……
说来说去,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如果要给出一个关键词的话,“服务”应该当仁不让,这是政务微信的核心竞争力。而很多成功案例也证明,如果服务做得好,让用户感觉到方便、实用甚至不可或缺,自然会带来粉丝甚至“爆款文章”。当前,一些公众号还没有结合自身功能开通查询、在线办事等服务,有的即便开通也存在效率不高、工作衔接、互动不足等问题,从很大程度上说,政务微信不只是增加了一个平台,更要真正完善工作机制,改变工作方法。
其次是“专业”。政务微信的运营维护要尊重新媒体的表达风格、传播规律,为此有的部门专门招募新媒体人才,有的则通过购买服务将微信外包——事实证明,政务微信,哪家专业哪家强!
此外,期待能有更多“整合”。当前,有些地方对于政务微信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和“全面开花”,不大重视公众号之间的协同,结果就是各种公号各自为政、服务碎片化。这是个新问题,也算是普遍问题,希望今后政务微信能更多地从公众需求出发,跨越部门边界,打破层级、区县与部门间的界限,整合成基于“服务主题”而不是基于部门名称的公众号,为公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