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强调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重要内容,我们编发三篇学习体会,以便大家学习交流。
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在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对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绝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工具性手段选择,而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必然选择。可以说,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动力和根源,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一个时代的最具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标识性符号。正因如此,改革开放就成为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舸争流的国际竞争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法宝,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自己的方向和总目标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已经证明,闭关锁国只能是自我封闭,窒息社会的创造活力。历史也证明,放弃或隔断自己国家的经济社会传统,搞所谓“休克疗法”,同样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那些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方案的国家,不仅没有实现国家梦寐以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反而成为一些西方大国经济上的依附。那些试图通过“颜色革命”走向“春天”的国家,反而陷于混乱而进入“隆冬”。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改革的初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使中国变成“他者”,而是要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强的中国。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创新,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让社会治理更有水平,让全体中国人民都有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牢把握改革的重点和节奏。中国的改革既注重重点突破,也注意把握节奏、有序展开、全面推进。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它是有重点、分步骤地有序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仍然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是更根本的,只有打牢经济基础,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才有坚实的支撑。因此,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而且经济体制改革也一直是改革的重点。这既保证了中国改革稳妥而顺利地推进,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进,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不是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了、变化了,其他方面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就必须跟上。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也表明,我们的改革已经按照原来的战略步骤,进入了全面推进、系统展开的阶段。当前,我们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坚持改革的勇气和韧性。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这是符合实践规律的,也是正确的。在改革初期,通过推进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社会保持稳定、改革有序展开、人民享有改革成果,从而坚定改革的决心;而且通过进行容易成功的改革,也可以为复杂的较难的改革积累经验。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毕竟是相互联系的,我国改革推进到现在,再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需要与其他领域相协调才能推进,靠过去那种单兵突进的方式已经难以奏效了。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的利益差异越来越错综复杂。我们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要涉深水区、啃硬骨头。邓小平曾经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现在到了改革攻坚期,这个“革命”触及的利益和矛盾更广泛、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有勇气、有担当、有毅力,继续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前无古人的改革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为改革开放提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国的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我们也不是为开放而开放,而是要通过开放实现与其他国家经济上的互联互通,文化上的交流互鉴。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法治的保证。中国的改革,也不是想改什么就改什么,想怎么改就怎么改,重大改革都应该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是相互促进的:改革可以使国家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可以让改革获得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于法有据的改革,才能行稳致远。实际上,我国改革的过程也是摒弃封建专制意识、树立法治思维的过程,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的过程。因此,完善法治体系、建立法治文化,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这些法治目标本身就构成极其重要的改革内容,既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
总之,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社会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就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批准号为2015MZD011]的阶段性成果)
推进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论断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自古以来,人类不乏对公正和谐社会的憧憬,“大同世界”“理想国”和“乌托邦”都体现了对美好社会的探索。这种探索往往是基于现实社会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不可克服的弊端。资本主义制度一建立,从哲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千年王国”的理论就层出不穷。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曾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苏东剧变,人类历史终结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化作为人类统治的最终形式”,自由民主理念是最好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制度是“实际上的最正义的社会制度”。然而,“永恒论”“历史终结论”都经不起“世界历史的审判”。且不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复发作、西方国家在崛起中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持续破坏、二战后100多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并未解决贫困、落后问题,仅仅就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历史看,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一再遭遇现实的嘲讽。2008年以来全面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国家的政治混乱与发展停滞,“占领华尔街”“黑夜站立”和“民主之春”等运动中西方民众对其民主制度的质疑和批判等,都用事实说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既无形式之完美,更无内容之真实,既不能保证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更不可能给非西方国家带来现代化的福音,它不过是垄断资本对内欺骗民众、对外操控他国的工具。这样的制度绝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也不能阻止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可能被终结。”
中国方案的优势已被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探索美好社会制度的思想,把人类美好社会的建立奠定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这一美好社会的现实路径和现实力量。从1921年以来,中国人民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一个生产力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进行不懈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长期探索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本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实现了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中国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蓬勃生机。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丰富和完善,尽管“中国模式”还需进一步成熟、中国发展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尽管当前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复杂问题,但如果将30多年来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将中国与其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对比,就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协调社会利益、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有序运行、促进社会文明提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搞自我神话、自我终结,而是始终面向问题、面向实践,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不断调整、改革和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需求,从而充分显示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所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要用中国的发展事实说话,要看中国人民的切身感受,而不能由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拿着西方的标准来评判。
中国方案尊重发展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类探索美好社会制度上具有普遍意义,这种意义在中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探索美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正向世界说明:社会主义是追求现代化的一条新路。在这条道路上,一个国家的崛起能向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以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换取自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家求富求强的一条新路。只有立足本国实际,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消除贫困、摆脱落后;社会主义是人类通向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它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矛盾的和解,因此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中国方案本身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产物,是基于中国自身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实现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尊重。可以说,中国方案就是中国坚决抵制外来干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创新道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目的既不是像苏联那样输出“苏联模式”,也不是像美国那样推行“华盛顿共识”,而是向世界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借鉴和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的可能,以推进人类对更加美好制度的探索。(杨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永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集中表现,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总揽全局,就是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决定重大的社会政治事务,安排重要的人事任免,在政治、思想、组织方面实施有效领导。协调各方,就是党要从统筹全局和整体工作的原则出发,协调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相互关系,协调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武装以及群众团体等多方面的工作,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统领全局、协调各方,既保证了党的领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发挥,具有严密的体制机制保障,各级党委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建立科学和规范的领导体制机制,实现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领导。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定,以保证党的主张和党委意图能够实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大的国家,要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全局高度,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把握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定好发展战略、统筹好各方力量、协调好各方利益,从而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集中和体现人民意志,具有汇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主要表现有: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机关领导者的有序更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了完备的制度基础;同时,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顺应了人民的要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实现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改革、锐意创新,并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和重大优势。这一优势在于,国家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实施一些重大项目,迅速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大科学工程。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在科技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集中力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从“南水北调”工程、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建设工程到航空航天工程等特大建设项目取得的成就,都是国家层面实施的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实践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单靠某个部门、某个地区、某个企业是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必须通过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发挥国家的力量,才能达到目标。当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避免在重大决策方面出现失误。
中国国家治理结构和决策体制在政治动员、力量整合、政策推进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从而使得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突破。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建立科学民主的体制机制,以确保这一优势能够得到有效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必将发挥更大作用。(熊光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 | 2016-07-03 |
当前头等政治任务 | 2016-07-03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 | 2016-07-03 |
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 | 2016-07-03 |
牢记理想使命 投身伟大实践 | 2016-07-03 |
把握精髓 学以致用 | 2016-07-03 |
坚定政治方向 把稳思想之舵 | 2016-07-03 |
不忘初心 开创未来 | 2016-07-03 |
继续在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 2016-07-03 |
始终不忘初心 | 2016-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