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人为核心、以地为载体、以钱为保障,强调城镇化过程中“物”的要素(土地与资金)必须与“人”挂钩,对于化解传统土地城镇化弊端、全面落实“人的城镇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激励机制缺失和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方式是“人的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所谓“人地钱”挂钩政策,即要求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人地钱”挂钩政策明确提出了城镇化必需的土地、财政要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动态约束关系,突出强调新型城镇化中“人”的枢纽性作用,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政策体现。“人地钱”挂钩的内涵是“以人为核心、以地为载体、以钱为保障”,引导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在“人的城镇化”目标框架下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其本质是通过城镇化扩张中“物”的要素(土地与资金)必须与“人”挂钩,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指标为核心(可测可控)建立建设用地增量、基础设施投资和市民化成本分担挂钩机制,确保城镇化的规模扩张必须真正是“立足于人”、“服务于人”的需要,从而内生化了城镇化边界扩张和集约高效发展动机,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有效化解传统土地城镇化导致“人地分割”的弊端。
“人地钱”挂钩政策是对城镇化进程和以往“人地挂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内生约束机制。通过强化人口与土地、资金结合,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等配套措施,破解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问题,打破了传统城镇化脱离于“人”的“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城镇外延扩张”的自我循环,是引导城镇化由过去“摊大饼”传统模式真正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模式的内生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人地钱”挂钩对于实现“三个1亿人”新型城镇化预期目标、全面落实“人的城镇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地钱”挂钩新政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内生激励机制,使传统城镇化纠偏成为可能。但关键还在于落实,落实才是政策的生命力。国家相关部门要督促各省级政府因地制宜、及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以高度使命感和紧迫感狠抓责任落实并强化问责,为实现“十三五”城镇化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为确保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积极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这里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加强监测评估监督,狠抓政策落实问责。
“人地钱”挂钩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发展机制,使地方政府具有内在利益动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前提是需要正确激活挂钩政策的内生激励功能,确保激励约束及时到位。
国家相关部门要科学筹划检测监督机制,规范统计口径、标准和制度方法,加强城镇化统计和相关数据监测,动态跟踪分析,及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常态化督查追责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问责力度,坚决打通决策部署到政策落实全过程;严惩弄虚作假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确保新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在实践中不变调不走样。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杜绝庸政懒政怠政。
引入第三方评估是本届政府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重大政策落实的重要外部监督机制。不同于政府自查和督查,作为相对独立的外部专业性监督,第三方评估通过加强外部监督帮助政府找准症结、查实情、出实招,更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从体制机制上杜绝庸政懒政怠政。
引入“人地钱”挂钩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加强与政府自查、督查对表分析,既是对政策落实的监督,也是推动形成政府、外部专家各方合力,确保“人地钱”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的必然要求。
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便于公众监督和信息沟通。
“人地钱”挂钩机制联结着巨大的地方利益,为确保挂钩机制准确有效运行,真正落实“人的城镇化”,有必要建立国家“人地钱”政策落实和奖惩信息公开公示制度。通过信息公开公示,一方面能有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强化依法行政,避免行政行为暗箱操作,从制度上遏制和预防腐败;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地新型城镇化成效的相互交流、比较和监督,因涉及各自的巨大利益,这种比较和监督将具有强大的内源动机,有助于激发地方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潜力和动力。
此外,推进“人地钱”信息公开公示,也能有助于社会了解各地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及其特色,有利于改善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地选择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从而给予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得好的地方进一步正向激励。
加强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转移人口融入城镇能力。
农业转移人口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仅是从农村户口到城镇户口的转变,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认同的转变。如何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能力、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层面要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同时要建立健全地方吸纳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把转移人口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完善与“人地钱”挂钩配套的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激励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专项教育补贴和学校-企业订单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转移人口职业技能素质,引导转移人口合理流向急需和未来潜力产业。只有有了大量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地方城镇化才能获得产业和人才的有效支撑,才能真正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由政策负担变成发展红利。
另一方面,在组织实施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和市民素质教育,将现代城市意识、规则和法治意识、竞争协作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等“软实力”提升以及自我人格提升同步内生于市民化过程中,提高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能力,切实提升转移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