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方世南
//www.workercn.cn2017-10-2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既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的形势,又满怀信心地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生态与文明构成内在的紧密联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九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生态文明,共有12次提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美丽”一词首次被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展示了一幅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世界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一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分别主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进步的高度,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就是在全面协调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不断地促进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整体进步过程。其中物质文明是根本,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条件,生态文明是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有助于更加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根本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反映了对人民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等整体权益保障的价值诉求。生态权益体现了人民对于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既保障着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实现,又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的获得与充分实现,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步,是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伟大事业。

  十九大报告还将美丽中国建设上升到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与美丽世界建设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美丽中国建设既是美丽世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极大地促进美丽世界建设。生态问题是最典型的世界性问题,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星球是全体地球村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公有地。空气、水每天都在进行跨国界的流动,沙尘暴和固废污染都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一定的流动性。目前世界性的生态问题正以对全球居民严峻挑战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要求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应对和解决。从生态问题具有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看,某一个局部性、区域性的生态问题都有可能逐渐波及到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如热带雨林被毁会促使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破坏正常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从而促使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全球相继出现的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人口爆炸、土壤毒化和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短时期形成的,也不可能短时期内解决,需要世界各国深化生态合作共治。美丽中国建设将为美丽世界建设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二、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

  十九大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许多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得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的客观结论。因此,美丽中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清醒认识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要将美丽中国建设看作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认识与行动的统一、破旧与立新的统一。

  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破除将富强与美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思想认识,坚持富强与美丽的辩证统一观。某些人认为,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谋求富强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就要从自然界大肆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定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产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生态环境退化越严重,这是以谋求富强为目的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中国也注定要走。他们还认为,美丽会影响富强,生态治理是花钱赔本的买卖,生态治理投入多、产出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看不到什么显性经济效益,越是注重生态治理,经济负担越重,会拖累经济发展和影响富强。基于这种认识,许多人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生态治理“入不敷出”的想法,在生态治理的投入上缩手缩脚,生怕影响经济发展和富强。将富强与美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实质上就是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经济现代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纠正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态治理。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虽然对美丽中国建设有了主动性和自觉性,但缺乏对自然规律和生态治理规律的认识。在生态治理上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做法,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陷于生态越治理越糟糕的境地,导致生态治理高投入低成效,甚至无成效或负效应的结果。不是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的生态治理,在生态治理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人为地分割开来,出现组织结构重叠化、分散化以及资源内耗等九龙治水现象。只是在所在行政区域内实施生态治理体制,过分强调局部生态利益而忽视全局生态利益,必然导致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出现只有盆景而缺乏风景现象。浮在生态文明建设表面搞一些形式主义花架子的做法,以表面上的所谓绿色化、美丽化、现代化的光亮鲜的外衣掩盖环境污染和生态治理失灵现象,更是违背规律的做法。全国城市建设中普遍追求一马平川,河道截弯取直,钢筋水泥驳岸,夜晚的亮化工程,地面硬质化等做法,都影响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既是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紧张加剧的结果,又有着深刻的体制制度原因,折射出生态文明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对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强大保障作用。虽然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在生态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环境资源价格制度、生态环境资源税收制度、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增强制度执行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如何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任务繁重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中推进生态治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建立在对工业文明和传统现代化发展道路所推崇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发展观深刻反思基础上,是一种有效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观。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一场从认知到思想观念、从社会心理到文化价值观的生态文化变革,需要一场意义深远的全方位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生态文明观念变革。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对自然之爱和生态道德责任,使崇尚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绿色发展理念进入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因此,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使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的思想观念蔚然成风,帮助人们达到生态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文化自信,这对于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生态危机并不是生态自身的危机,而是文化的危机和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伦理观的危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人们懂得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真善美,自觉地抵制污染生态环境、奢靡浪费等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假恶丑;有助于人们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严格生态自律,做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工作方式的生态文明公民。推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蕴涵着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必须在探索和遵循规律中进行。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只有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和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实际成效,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恩格斯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恩格斯的这句话,同样可以看作是反映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蔑视辩证法所受到的惩罚就是自然规律以其固有的法则宣告唯意志论和精神万能论的失败。“根据一个自古就为人们所熟知的辩证法规律,错误的思维贯彻到底,必然走向原出发点的反面。” 因此,只有遵循规律发展,才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要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十九大报告针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体制、建立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和强化排污者责任以及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等。十九大报告还对如何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如何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提出了要求,并提出要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好和执行好这些制度,必将显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保障作用。

  (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