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司法审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胡云腾
//www.workercn.cn2018-03-14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月9日下午,“两高”的工作报告在人民大会堂赢得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阵阵掌声,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气象。这两天聆听人大代表审议“两高”报告,也听到了很多肯定和赞扬的声音。作为一名多年来旁听“两会”的法官,确实深受鼓舞、深受感动和深受教育。我想,代表、委员们的掌声和好评,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两高”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两高”工作的满意程度。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代表的掌声反映了民心。就最高人民法院而言,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院党组和周强院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坚决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而锐意改革、全力拼搏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从而也是司法公信力显著提高和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的五年。下面从人民法院具体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的要求,谈三点体会。

  一、始终将工作出发点和着力点锚定在为了人民

        一是把立案受理的大门敞开,彻底解决老百姓“打官司难”。周强院长在报告里明确宣告:立案难成为历史,从而赢得了人大代表的热烈掌声。以前,立案难、申诉难一直是困扰老百姓打官司的一个突出问题,甚至“跑断腿、磨破嘴”还立不上案的极端情形也是有可能的。为切实解决这一关系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的重大难题,根据中央深改组部署,最高人民法院不惧极大增加工作量,不惧已经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加大改革力度。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国法院再也不是审查立案,而是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以上。现在老百姓打官司容易了,到现场立案往往只需要三、五分钟,在全国不少法院,老百姓甚至只要在家轻点鼠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立案,既方便又快捷。

  二是将方便诉讼作为不懈追求,将最高人民法院延伸到老百姓家门口。最高人民法院既是制定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和指导全国法院办案的最高国家司法审判机关,同时也是要审理大量个案的具体群众工作部门。为方便老百姓到最高人民法院打官司,能最快见到“最高判官”,从2015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推行巡回法庭改革,宁可自己的干警多跑路长出差,在全国六大区域分两批设立了6个巡回法庭。巡回法庭让最高人民法院审判重心下移,审判力量前移,贴近老百姓住地,走近老百姓身边,不仅拉近了与老百姓在空间上的距离,也拉近了与老百姓的心理距离。2017年,6个巡回法庭共审理案件1.2万件,占最高人民法院办案总数的47%,达到近一半。离基层、离社会、离老百姓越来越近,离人民司法的规律就越来越近,“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不仅极大有利于就地解决纠纷,而且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司法的便捷和高效。

  三是使出洪荒之力攻克执行难,让当事人胜诉群益尽可能兑现。长期以来,执行难问题一直是影响当事人合法裁判权益实现的“拦路虎”,甚至有在马路边公开叫卖不能执行裁判文书的情况发生。面对执行难这一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勇于担当,重拳出击,于2016年3月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克服种种困难,与多部门协作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询案件执行情况,冻结案件执行款项,提高案件执行效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信用惩戒网络,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初步形成,警示鲜明威慑有力。全国各级法院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82.4%、74.4%和164.1%,当事人在诉讼利益兑现方面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巨大成效。

  二、始终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坚持依靠人民

        一是发扬“枫桥经验”,依靠老百姓化解涉案问题。人民群众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枫桥经验”的实质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就地、自主解决矛盾纠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充分珍视“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不断践行“枫桥经验”,深入挖掘“枫桥经验”精髓,“枫桥经验”在人民法院重新焕发生机、多姿多彩。陕西富县法院推出“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系列举措,让老百姓参与案件评理讲法,司法公正度和公信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江西寻乌法院积极发动吸收当事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合肥等地法院“互联网+诉讼服务”和等地法院坚持司法审判、人民调解、信息化手段结合,依靠老百姓及时就地解决涉案矛盾纠纷,极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大力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目的,是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发动老百姓共同参与、采用司法判决外的其他方式解决案件纠纷。通过非诉手段能解开的疙瘩就不要绳之以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依靠人民群众力量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机制。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大力倡导和推行多元化解决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仲裁等方式化解矛盾,将比较成熟的四川“眉山经验”、山东“潍坊经验”、安徽“马鞍山经验”推向全国,建立全国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强化诉调对接,力促全方位解决纠纷。2017年,各级法院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案件1396.1万件,既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依靠全社会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实现案件快速分流、高效解决。

  三是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依靠老百姓智慧审案断案。人民陪审员是“不穿法袍的法官”,在充分发掘老百姓司法智慧方面,人民陪审员制度功不可没。在中国,有很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打一次官司,而直接从老百姓中产生的人民陪审员对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应该是最为了解和理解的,人民陪审员的参审可以更好体现司法的亲民性和“司法的诚意”。当事人只有感受到“司法的诚意”,才会在内心产生对司法裁判的认同,进而甘于接受于己有利或不利的裁判,促进全社会信仰法律崇尚法治。五年来,在黑龙江、广西、重庆等地50个法院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增加陪审员数额,提高陪审员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周强院长的报告中讲到,全国法院陪审员参审的案件达到1295.7万件,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依靠老百姓智慧审案断案的效果。

  三、将工作根本宗旨恒定在服务人民

        一是把困扰老百姓生活的涉民生案件解决好。人民法院妥善审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土地、家庭、养老等各类涉民生一审案件3139.7万件,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通过涉民生案件审理执行,维护家和万事兴,维护老百姓的基本产权,维护老百姓的基本生存,维护老百姓的基本发展。仅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一项,自2016年3月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就发出2154道,许多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受害人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人身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把侵害老百姓公共利益的行为制止住。群众利益无小事,特别是在善良风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今年3月2日,“两高”发布了关于公益诉讼案件的司法解释,就如何提起和解决公益诉讼做出明确规定。推进公益诉讼后,人民法院仅依法审理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就有1383件,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还有252件。公益诉讼为老百姓守蓝天碧水青山,守食品药品安全,守社会公平正义,守生活和谐安宁。“狼牙山五壮士”侵害名誉权系列案、“电梯内劝阻吸烟被告案”宣判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善良风俗被维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弘扬了,老百姓普遍点赞。

  三是把司法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老百姓身边。人民法院不仅是国家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既应当有权力有权威,也应当有情怀有温暖。各级人民法院创造的越来越多的便民利民做法,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司法越来越亲。比如马背法庭、背包法庭和“巡回审判”制度的推广,深受群众的欢迎。以笔者所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为例,截至2017年7月第二巡回法庭开展巡回审判420余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在巡回点接待当事人达600多天,累计直接服务当事人3500多人次。比如我们在接待信访、法庭调查和辩论结束后的“最后一问”制度,问的是案情,暖的却是当事人的心。比如各级法院越来越重视裁判文书说理,把案件的事理、法理、学理、情理、文理说清楚,注重将法理和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结合起来,保障人民群众从具体个案中,感受到司法的尊重和温度,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