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对宪法的贯彻实施,本身就是进一步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思想基础的过程,是在价值观方面达成共识、深化共识、实现共识的过程
把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
王梅
//www.workercn.cn2018-04-16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

  习主席强调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深刻理解宪法实施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路径,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重大意义和特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行为规范。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宪法实施摆在突出位置,更好地发挥宪法对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让宪法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的实施与一般法律相比,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有效促进宪法的实施。

  宪法实施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宪法是调整最基本社会关系的根本法,其调整的范围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各种社会关系中一切主体的行为。宪法实施应综合考虑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在整体上、宏观上加以推进。此次宪法修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战略步骤、基本方略,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本身就是促进宪法实施的实际行动。

  宪法实施具有最高性和原则性。由于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因而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最根本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不仅直接规定国家其他法律规范的制定实施,而且对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活动具有最高约束力。由于宪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因而在具体规定过程中,只能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的一般原则,因此宪法实施过程一般表现为宪法规范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原则指导的过程,对行为后果也往往是从总体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宪法实施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宪法实施过程有直接性,但实施方式的间接性更为突出,这是由宪法作为“母法”的特点决定的,表现为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要求具体法律规范不与宪法相悖来作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制裁中包括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等直接制裁,通过具体法律追究违反宪法行为责任的间接制裁也是重要形式。

  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化宪法实施和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现代化建设和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以宪法为引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显著成就,为推进宪法实施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和法治支撑。今后应进一步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顺畅运行,为宪法发展和实施提供良好环境。

  健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和总依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坚持依宪立法,通过召开立法听证会、公布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等举措,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制定保证宪法实施的法律制度即“使法必行之法”。设立国家宪法日、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制定国歌法,以及宪法修正案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些都是有利于加强宪法全面有效实施的举措。完善宪法法律监督制度中包括的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备案审查工作,也有助于维护法制统一、形成符合宪法要求的法律规范体系。

  强化宪法的执行和遵守。宪法是打造新时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法律指南,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换挡提速”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行政机关必须坚持依宪施政、建设法治政府,一切行政行为都要以宪法为最高准则。司法机关应当依宪依法深化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相关主体应自觉从宪法角度观照审视司法活动的公正性。执法是守法的具体方式和表现,宪法遵守覆盖主体更广泛、渗透领域更全面,也应着力加强。

  完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能,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特别是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完善宪法法律监督制度的重要着力点。应加强各级备案审查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和推广函告制定机关并听取意见、征求有关部门有关方面意见、实地调研、向审查建议者反馈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晰审查标准和程序,通过建立运行常态化清理机制、督促纠正机制,强化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

  加强宣传教育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宪法修改和实施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与每位公民、每名官兵息息相关的大事。一方面,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是国家各项事业和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另一方面,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宪法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宪法必须晓谕天下、广泛传布,才能得到普遍遵行。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基础性环节。必须将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深入落实普法责任制,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的制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和持续加强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普及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强化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提高法治能力。

  宪法宣传教育应当致力于达成价值共识。习主席指出,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次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将进一步强化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向、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宪法修改及其实施,本身就是进一步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思想基础的过程,是在价值观方面达成共识、深化共识、实现共识的过程。

  宪法宣传教育应当致力于促进各行为主体自觉尊崇和执行宪法。加强宪法实施的宣传教育,推进各种主体知行合一,达成内心操守与外在规则协调统一、他律向自律转化。增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等行为主体的宪法意识,促使全体人民运用法治方式、恪守宪法原则、履行宪法使命,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促使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带头人和示范者,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能力和水平;广大官兵必须立足本职、凝心聚力,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的实践,为实现新时代强国强军目标、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事业永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