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读懂真理的深厚历史性内涵(国际论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拉荻卡·德塞
//www.workercn.cn2018-05-0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如此说。这种“嫉恨”和“诬蔑”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发现了击中资本主义心脏的真理——作为一种压制性社会组织方式,资本主义既不是自然的存在,也不会是永恒的存在。

  首先,资本主义的存在依赖于一种完全非自然的历史过程,该过程中人类的大多数被强制性或欺骗性地剥夺了掌握生产资料的权利。这样一种充满内在矛盾性、对抗性的社会秩序必须终结。其次,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即资本家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如何为剩余价值的分配而争斗,以及上述两种冲突如何表现为国际竞争和帝国主义行为。

  马克思的观点含有丰富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体现在两个维度:首先,它阐释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在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之间占据特定位置;其次,阶级之间与阶级内部的斗争,国家之间与国家内部的斗争,给资本主义带来一种危机不断的历史。

  《资本论》给世界带来了独特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运动在它的旗帜下组织起来。从俄国革命开始,《资本论》的思想支撑了一个世纪的革命。今天,西方正受到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危机影响,人们更加强烈地为不断上升的不平等问题感到担忧。这种心态正在资本主义内部激励变革运动。

  众所周知,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经典问题——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来自哪里,经济危机为什么出现,利润率为什么会下降,工资水平如何决定,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危机宿命和国际扩张本性。伴随着马克思理论的出现,欧洲工人阶级变得越来越坚定,旧有的理论再也无法为资本主义提供合法外衣。

  因此,欧洲资本主义者急切地拥抱一种学说——一种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评为“庸俗经济学”的学说。这一学说将分析的范围缩小——聚焦于交换,却抛弃了生产;聚焦于价格,却抛弃了价值;聚焦于个人,却抛弃了阶级。它的均衡假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因为危机在现实中不断出现,可是“庸俗经济学”将它描述为一种外在于资本主义的问题。

  在马克思的历史分析中,有组织的人类集合体(阶级、政党、国家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选择,推动历史发展。但在一些在西方流行的社会学方法论中,本是由人类特定历史决定和行为所塑造的结果,却成了不得更改的、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学好似成了“永恒”的、普遍适用的学说。但是,此种学说让人们失去了真正把握资本主义动荡性的机会。

  今天我们阅读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必须认识到其深厚的历史性内涵。今天的读者必须将脱离历史的所谓经济学和社会学拒之门外,然后开始阅读马克思。我们必须真正读懂马克思所说的——他的著作邀请人们倾听历史的诉说。

  (作者为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