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时政

北京发生疫情会影响我们的民生经济吗?

陈波
2020-06-26 11:24:27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当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造成了重大打击。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由于受到疫情的严重打击,全球经济都会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由年初预计的增速2.5%转为了下滑5.2%。由于我国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和大规模的医疗救助,目前疫情在我国绝大部分地方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然而,近期北京疫情出现一定程度反复。人们不免担心,这会不会成为在全国流行的第二波疫情,进而像第一波流行那样影响到我国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的忧虑不无道理,但是相比于第一波疫情爆发,我们对新冠疫情的爆发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我国经济的韧性也完全能够承受住此次疫情反弹的冲击。

  第一,我国在疫情管控上拥有较多经验。之前的疫情防控,我们面临事发突然、对病毒认识不足、正值春运等困难,但依然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消除本地疫情,这样的速度在世界范围来看也属罕见。德国民调机构Dalia Research今年4月至6月间对53个国家的12万40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给各国政府抗疫政策和实施表现打分。调查数据显示,平均70%的受访者对各自政府抗击疫情的政策和措施表示满意,对抗疫满意度最高的国家是中国(95%),同时大多数国家认可了中国的抗疫表现,我国的抗疫举措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除此之外,根据各国的防疫经验来看,只要能在病例出现的相关人群内尽快实现全面检验,找出并隔离携带病毒的患者,就能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此次疫情爆发以来,北京市政府的相关单位已有了前期应对病毒的丰富经验和不断提升的检验技术,在“尽速尽检”、“尽早隔离”的防控原则下,加上民众的积极配合,相信北京的疫情可以很快能够得到控制。

  第二,我国的经济韧性十足,能够抵御疫情的冲击。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较高的家庭储蓄率和发达的网络经济。因此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我国不但能够从容自救,也能够为全球其他国家输送防疫和生产生活物资。如下图所示,在世界银行6月刊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世界银行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调低了预测值,但却是各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能保持正增长的。6月刊《世界经济展望》还提供了与年初的预测数据对比(当时没有考虑疫情),其中对中国调降的幅度明显小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其主要依据就是我国的经济韧性:我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家庭储蓄率高代表着较高的抗风险能力,网络经济发达使得很多线下经济活动能够及时转移到线上,降低疫情对商业的冲击。

  第三,人们的卫生习惯有助于疫情的有效防控。2017年前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疫情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保持安全距离)等行为习惯的改变有效地降低了病毒的传播速度,使得我们基本不用再次使用大面积封锁和隔离这样的手段也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从而确保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再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一些国家正是由于其国民的卫生习惯较好,使得它们在疫情爆发的时候经济也没有出现大面积停摆。相反个别发达国家无法对国民习惯进行及时修正更改,导致疫情非常严重,不得不采取比较极端的防控措施,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正常的经济活动。

  第四,抗疫形成的防范机制一直得以有效保持。大数据追踪、网格化监控、社区定点医疗站的及时检查等措施使得从北京流出的病毒携带者很快就能被发现和处置。今年4月和5月分别在黑龙江的绥芬河以及吉林的舒兰爆发过疫情,但是由于各地区的防控措施及时有效,个别输出病例很快就被发现隔离,并未出现病毒跨区域传播的情况。因此,在全国各地的严密防控措施下,疫情应该能控制在北京市内,不太可能出现跨域传播的情形。

  第五,气温因素对疫情防控有所帮助。从目前各国的疫情数据判断,此次新冠病毒虽然不太可能因为高温就停止传播,但是其影响力却会在高温情况下大大降低。在热带地区,不论是新加坡、香港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还是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其重症率和病亡率都明显低于温带国家。随着北京逐渐步入炎热的夏季,高温也能有效降低疫情爆发的烈度。年初武汉那样医疗资源挤兑的极端情形应该不会再出现,疫情防控工作可以从容展开。

  疫情的全球蔓延仍然未受到有效控制,因此输入型疫情在我国的零星爆发还是会不时出现。在有效疫苗大规模施打之前,疫情防控将会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但是,由于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医疗监控措施,疫情的偶然爆发不太可能演变到跨域流行的境地。我们只要保持平常心态,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那么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就不会受到疫情的侵扰。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 陈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