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紧日子”减法做实“好日子”加法
蒲实
2020-06-26 12:40:12 来源:学习时报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着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各级党和政府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努力用党和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
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身体力行,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带头过“紧日子”。毛泽东指出,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从我本人做起”,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反对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从出台公车改革规定到有效压减政府支出,全方位贯穿着过“紧日子”的观念,有力地营造了风清气正、崇尚节俭的良好社会氛围。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之要,在于安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今年我们在肩负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任的同时,又叠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党和政府“刀刃向内”带头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目的是为了做加法,把压减的资金不折不扣投入到民生领域,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努力办好群众关切的事情,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减法与加法的有机统一,是“花钱”方式的转变,也是执政理念的升华,更好地践行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过“紧日子”不仅仅是着眼当前的应对之计,更是长期需要坚持的方针政策。必须建立健全过“紧日子”的常态长效机制,扎紧制度“篱笆墙”,确保过“紧日子”执行到位。建立压减政府开支长效机制,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幅压减中央部门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同时,强化预算安排与执行、评审、审计、绩效挂钩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严格落实经费开支报销审批管理等制度,坚决堵塞漏洞。按照“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原则,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完善相关资金分配程序,压实地方主体责任。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必须继续弘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强大基石,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和政府要真抓实干、率先垂范,把精打细算过“紧日子”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真正为百姓、企业赢得更多“好日子”。
-
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加大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失业保险的重要任务。加大农民工的失业保障,将有助于稳定劳动力供给。
-
针对灵活就业者,在法律上需要调整,对灵活就业制度需要重新审视。
-
期待随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不断完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能够最终得以根治。
-
探索劳动领域“枫桥经验”,要突出“职工至上”的价值导向,用好“思想引领”的重要方法,抓住“法治方式”的关键要素。
-
疫情之下广东可重点发展三大类产业
-
习近平同志经常到一线、到农村调研,为地区治理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殚精竭虑。他调研有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他到老百姓家里,首先关心的一定是他们的生活、吃住情况。
-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就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并没有规定特殊的诉讼时效期间,其仍然适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三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因此,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三年,时效届满。此外,符合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的,也可以发生中止、中断的效力。
-
全球产业链恢复正常取决于三个方面:(1)大部分人群获得免疫;(2)有效的检测手段和普遍的检测能力;(3)充足的防护资源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新闻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