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也作出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能力不仅为建设银行,更为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增强三个能力是大型银行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服务国家建设是国有大型银行的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加强风险防范是创造价值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参与国际竞争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增强这三个能力是大型银行立行之本、兴行之基、强行之道,是银行业解决重大改革发展问题的基本方针。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看,增强三个能力是大型银行转型发展的方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全球银行业进行深刻反思,一方面反思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再次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全球银行业被迫转变发展方式,国际监管改革也扭转了商业银行的投行化趋势,强化了资本要求,引导服务实体经济,并加大了对风险的约束。在2013年20国集团第八次峰会上,各方纷纷强调长期投融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作用,并就国际金融稳定、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危机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表明我国大型银行增强三个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内经济发展要求看,增强三个能力是大型银行履责的关键。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化解部分领域产能过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任务十分艰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以及小微企业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都对银行业尤其是大型银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体,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超过60%,其中大型银行贷款几乎又占到了间接融资的50%,如果再加上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这一比例会更高。因此,大型银行加强三个能力建设,既是自身履责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从中国银行业发展愿景看,增强三个能力是我国大型银行成为世界一流银行的必备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150万亿元,大型银行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跻身全球银行业前列。在英国《银行家》颁布的2013年全球银行排名中,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值全部进入前十名,工行和建行分列第一、二位。但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大型银行在体制机制、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市场竞争、专业人才等方面还有距离,并最终体现在服务客户、风险管控和全球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成为“世界一流银行”的发展愿景,肩负起建设经济金融强国的历史使命,加强三个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二、立足实体经济发展,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致力于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大型银行在获得新的、更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必须着眼大局,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前瞻的思维,兼顾各方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提升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
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型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引,集中信贷资源,大力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城镇化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向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养老健康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等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行业和项目倾斜信贷;加大对“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区域战略的信贷投放,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促进亚太经济金融一体化,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两走廊”、自贸区等对外开放措施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同时,压缩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行业贷款,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紧跟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创新服务方式。要根据新形势下实体经济、消费、民生等重要领域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服务方式,持续完善协同服务模式。一是顺应金融需求综合性与特色化要求越来越突出的趋势,在纵向上组建由不同层级人员构成的金融服务团队,在横向上加强前中后台、母子公司以及分行间协同联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二是紧跟人民币国际化和企业“走出去”趋势,调整国际化经营布局,强化境内外优势互补,完善全球一体化服务模式;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依托政府信用增级、财政补贴等政策基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模式,共同搭建对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客户的金融服务平台。
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营转型。加快向综合性经营转型,持续完善综合经营架构,充分发挥和扩展集团服务功能,形成母银行与子公司、境内外、客户和产品部门等对接协作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向多功能服务转型,加强新产品研发和综合服务输送能力建设,形成多层次金融产品和多样化增值服务能力。加快向集约化发展转型,通过业务和服务流程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业务流程差异化、动态化再造,搭建跨条线、跨部门、跨产品的通用性、组件化集中作业平台,提高专业化经营能力。
三、着眼经济金融安全,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当前我国大型银行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但未来的国内外经营环境会更加复杂,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增强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更加迫切。
坚守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发挥压舱石作用。大型银行资产约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40%,总市值全球排名领先。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系统性重要银行,大型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的压舱石。因此,我们要继续苦练内功,坚决落实审慎监管要求,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勇担维护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重任。
适应经济新常态,发挥稳定器作用。在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期,金融市场波动很难避免,如曾出现的“钱荒”现象,一度引发利率飙升、市场恐慌。大型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载体,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坚定支持、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政策,增强做市定价能力,稳定市场秩序;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发挥缓释剂作用。在经济换挡与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行业和部分区域风险事件频发,商业银行尤其是资产规模较大的大型银行面临的风险压力骤增。经济转型不仅考验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更考验我们的经营智慧。要增强对风险的前瞻性识别和预警能力,加强客户选择和风险安排,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金融同业、当事客户,多策并举缓解和化解风险压力,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风险事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与干扰。
四、顺应对外开放大势,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经济已经从“引进来”阶段发展到“走出去”时代,大型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迫切需要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这既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争取本国核心金融利益、提升中国金融地位的现实要求。
加快融入国际金融业,提升在国际金融界的话语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必须“走出去”。金融危机后的世界金融格局,为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难得机遇。全面提升大型银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既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手,又要讲战略、重运筹,及早布局,谋定而后动。应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服务网络全球化、金融业务全面化”为抓手,走综合化、全能化发展之路,实现国际化经营、全球化发展,全面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银行集团。积极参与区域性和跨区域性金融合作事务,不断提升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扩大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深刻理解国际金融规则,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国际金融技术专业人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我国积极参与并支持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作为国际社会认可与自觉遵从的全球银行监管规则。中国银行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具有较高技术要求和较为复杂金融规则的外汇交易、期货交易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只有在深刻理解金融规则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作出准确判断和决策。目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培养一大批熟悉金融规则的专业人才,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和经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全面提升的货币基础,是中国在世界金融版图中必须抢占的制高点。中国要在国际金融事务中享有更大话语权,尽可能地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实现对外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就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始终站在人民币国际化前沿,致力拓展人民币国际业务,既是大型银行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银行业肩负的历史责任。要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速人民币“走出去”;积极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使人民币在海外“流转起来”;打造人民币清算行优势,建立自主的全球报价体系,提升做市报价能力,确立在离岸人民币业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一体化服务的主导权。应尽快改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高度依赖国外金融机构的局面,全面提升大型银行“跟随”服务能力,使之成为中国企业全球拓展的坚强后盾。构建多层次全球网络,实现企业走到哪里,银行服务跟到哪里。构建全面覆盖、智能高端、富有竞争力的全球一体化支付清算体系,着重提升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能力。构建全球授信、全球现金管理、全球账户管理、跨境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全方位、全时空金融服务平台。(作者: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