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渤海新区辖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国家级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市三园”,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渤海新区发展,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对于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
一、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渤海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和要素聚集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形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临港产业集聚区、北方化工产业基地、河北南部特钢基地、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华北重要的电力能源生产基地和国际化区域物流中心,努力将渤海新区打造成为拉动冀中南发展的新引擎、河北东出西联的出海口、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桥头堡,成为加强与京津乃至晋、鲁、豫、蒙等腹地经济协作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科学统一规划,避免产业雷同。紧紧围绕“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港口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一是完善功能区划。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要求,高起点编制渤海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做到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和突出重点的统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统一,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统一。二是构建良性互动产业格局。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突出做好“油头、化尾”的文章,实现同类优势企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格局,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推进沿海和腹地之间、沿海地区之间协调联动和良性互动。三是打造产业中心基地。积极承接京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东南部产业中心基地。
三、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科学发展、集约发展,从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生态和谐等方面入手,打造产业循环链条,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港口与腹地的产业互动,切实增强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支撑力,做好“联”和“出”大文章。“联”包括产业相联和交通相连,努力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以港口为原点的放射型交通框架,构筑东出西联的大通道。“出”就是出海口,做大做强黄骅港港口这个引擎,为腹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三产项目,尤其是为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和物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使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四、加快开放开发,启动发展引擎。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快开放开发进程。一是改善投资环境。研究制定有利于吸引项目、资金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广度,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落地。二是提升承接能力。抓住京津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港口、交通、土地以及低成本优势,加快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港城产业园区、中捷石化产业园区、黄骅汽车产业园区、南大港生态产业区、黄骅港综合保税区等九大功能园区建设,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夯实基础。三是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京津大型央企、民企、高科技园区等组织系列招商活动,抓好龙头大项目的招商工作,吸引同类和上下游相关企业进驻,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聚集规模。
五、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活力。要坚持科技引领,建立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优势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基础核心技术、主导技术引进,设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出台,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创新引领作用和发展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六、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制定完善财税、土地、技术、人才等支持政策,抓紧完善配套政策,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二是研究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建设用地、融资、税收、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三是拓宽渠道多元融资。积极稳妥创建金融创新试验区,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供给,着力打造多元互补、支撑强劲的金融体系。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强化产业发展的督导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