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库区区县责无旁贷。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战略部署,立足生态涵养发展,树立生态保护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努力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库区。
坚持生态涵养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事
生态涵养发展,就是要在保护生态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生态。把生态涵养发展落实到库区,就是要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着力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把库区建设成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坚持生态涵养发展,是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维护好库区生态安全是一件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三峡库区境内土质浅薄,石漠化治理和库区消落带治理问题突出,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抓好生态涵养,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修复和增强生态功能,确保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的生态安全。
(二)坚持生态涵养发展,是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三峡库区多属全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更是最具潜力的资源。因此,要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涵养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协调化发展道路,在优先提供生态产品的同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生态涵养发展,是建设幸福渝东门户的现实需要。生态涵养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以巫山为例,“生态立县”是巫山的既定发展战略,历届党委、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也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巫山独特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巫山必须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把巫山加快建成幸福的渝东门户。
坚持生态涵养发展,必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一)立足生态涵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峡工程建设给库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移民搬迁、经济社会重组,也一定程度带来了库区产业“空虚化”,不科学、不环保、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库区必须立足生态涵养发展,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根据库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抓手,因地制宜优化粮油、烤烟、蔬菜、柑橘、渔业等产业布局。低山丘陵地区着力构建长江柑橘带、城郊蔬菜带,中山地区着力构建粮油、脆李、茶叶、花椒及农牧结合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高山地区着力构建规模化的烤烟、中药材、干果、高山蔬菜及草食畜牧业。通过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优化生态观光旅游。充分利用库区旅游资源的优势,以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为目标,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以游览观光、度假休闲为重点,完善综合配套旅游产品服务体系,实现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建立有效管理机制,以“五大提档升级工程”为抓手,努力促进库区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的转变。
做强商贸服务市场。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商业密集区,发展覆盖城乡的商业网点。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渝东农产品交易市场、标准化菜市场、乡镇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以现代商圈、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特色休闲旅游带为支撑的渝东鄂西区域性边贸中心。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布局,打造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二)立足生态涵养,修复保护生态
三峡库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一些地方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冲动下,曾出现过私挖滥采、乱砍滥伐现象,局部生态破坏、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因此,坚持生态涵养发展,就必须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再造库区青山绿水。
修复保护生态。加强林地、湿地建设与保护,提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质量和管护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养护和恢复三峡库区流域天然渔业资源。加强农田生态保护,加大退化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三峡库区消落区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消除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强化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整治荒坡、荒山等裸露地带。
开展环保“五大行动”。一是蓝天行动,重点抓好控煤、控车、控尘,以及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新建项目排放。二是碧水行动,加强“母亲河”保护,实现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三是绿地行动,重点实施绿化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四是田园行动,重点推进“一池三改”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培育村民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五是宁静行动,重点整治交通、建筑、商业活动噪音,打造宁静舒适的宜居环境。
强化生态安全建设。三峡库区地质结构复杂,要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构建气象、地质、水利等防灾救灾与生态风险处置为一体的防控体系。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快地质灾害点治理和搬迁避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源防治,积极治理城区扬尘、汽车尾气等。
(三)立足生态涵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坚持生态涵养发展,要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宜居水平,积极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生态涵养发展建设中来,共同建设富裕、和谐、稳定的美丽新库区。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坚持将碧水青山作为科学发展的本钱。以巫山为例,巫山要重点保护“一江六河”,构建生态屏障,确保各类保护区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只增不减。突出“山水园林”城镇特色,完善县城、小城镇和特色风情小镇的城镇体系。通过教育移民、就业移民和生态扶贫搬迁等帮助转移农村人口,改善城乡居住条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宜居工程建设。当前巫山要重点推进山水港湾旅游新城建设,加快早阳旅游新区开发,推进巴渝魅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农民新村、文明院落等。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主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统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集中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推进“生态宜居村”、“最美生态村”、“文明示范院落”等工程,打造融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新农村。
强化改革创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生态涵养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立足长远,通过强化改革创新,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合力。
(一)强化制度保障。科学编制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完善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定位的考核体系,综合运用组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维护生态安全。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生态环境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施项目建设环境影响、安全稳定影响评估机制。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始终保持煤矿、非煤矿山等领域的“剿非治违”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零容忍。
(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把生态涵养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重点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完善经济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引进生态发展企业,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强化思想保障。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营造有利于保护生态的社会氛围。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创建成果,开展库区生态文明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县创建。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增强市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作者单位:巫山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