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沈阳老工业基地不断推动体制机制转型,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振兴成果广惠于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制约全面振兴的瓶颈问题仍很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深化改革。这“两个归根结底”的重要论断,抓住了关键,也为老工业基地走向新一轮振兴指明了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握机遇,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之路,就是由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就是借力“外驱”但不依赖“外驱”,而是转身向内深入“挖潜”,立足自身练好内功,激发内生活力,切实打通制约内生增长的几个重要瓶颈。
以深化改革为统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历10年振兴,沈阳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去年非公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5.9%,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束缚,相对而言市场化程度仍不高。因此,在新一轮振兴中,关键是要缩回政府“有形的手”,真正还权于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下好简政放权这步“先手棋”,在前三轮取消下放698项审批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企业、对微观事务的干预。特别是要更多地关注权力的彻底取消而非直接下放,关注下放权力的承接和后续管理,关注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各种涉企收费,切实提高放权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放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的民间投资准入限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更多的注重细化社会资本进入路径、制定完备的政策条款和设立专门项目运营监管部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项目,分类设计具体的市场模式和配套政策,保证企业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对号入座”等等。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沈阳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新兴产业尚在孕育,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的问题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老工业基地找到新动力源的关键。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适当调低“重”产业的比重,做长拓宽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根本上说,就是要充分发挥两化融合“转换器”“助推器”“倍增器”的转换、改造和提升作用,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支持沈阳与国际大型航空企业合作,设立军民融合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IC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另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激发内需、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杠杆”作用,以打造铁西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重点,统筹推进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着力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沈阳科技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但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性因素影响,巨大的科研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沈阳应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创新,打造汇聚创新要素的“洼地”,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形成沈阳经济内生增长的不竭动力。沈阳将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东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示范区内的科技成果使用、收益权等先行先试政策,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其走出体制、创办企业,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充分发挥政府层面统筹协调推进作用,着力营造培育“苗企业”的创新环境,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以开放合作为动力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老工业基地要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既要通过调整改造来提升存量,更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扩充增量。首先要放眼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先行一步。随着中德合作逐渐步入“黄金期”,沈阳开始建立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目前,沈阳中德装备园的规划建设已经铺开。同时,我们也要立足国内。特别是要广泛拓展与央企合作的新领域、新空间,推动央企进一步融入沈阳振兴发展的大格局中。未来,沈阳还将不遗余力地吸引各方力量,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地加快与国内外各方的战略合作,以深层次的开放推动沈阳的全面振兴。(作者系沈阳市发改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