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或说网络、计算机、数据信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深度交织的新工业发展模式。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在当地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重点提到德国工业4.0战略。10月李克强总理访德,宣布中德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这也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实施工业4.0应该成为广东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实施工业4.0对强化广东世界制造基地地位至关重要
强大的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创造就业、促进出口、提升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长期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长期推行“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的是通过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应用物联网以及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向工业化第四阶段的迈进过程中先发制人,与美国等国争夺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话语权。德国促进制造升级的工业4.0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战略务实、路径清晰,与广东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的两化深度融合的提法异曲同工。虽然我省两化深度融合概念提出已久,但对战略设计、组织保障、推进路线等方面的认知还有待深化,还没有提升到争夺全球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话语权的高度来制定战略目标与实施步骤。我们必须向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立足于充分发挥广东制造的现有优势,在深刻认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规律与特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集成、综合应用和融合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全面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制造广东”向“创造广东”转变。
搞好实施工业4.0战略的顶层设计
可以学习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广东发展实际,明确提出实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目标、技术路线、保障措施和推进时间表,使之与全省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协调推进。主要是,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一个系统”,即制造数字信息系统,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建设“两大平台”,即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平台,使分散的、具备一定智能化的生产设备,通过数据交互,成为网络化、分布式的生产设施,重点在于将人机互动、智能管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制造生产过程。实现“三大集成”,即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集成、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纵向集成、端对端工程数字化集成。主要是将入站物流、生产过程、出站物流、市场营销等发生在公司内部和不同公司之间的材料、能源、信息交换的IT系统,以及将执行器和传感器、控制、生产管理、制造和企业规划执行等不同层面的IT系统进行横向、纵向集成,在终端数字化的前提下实现基于价值链与不同公司之间的一种整合,最大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定制。促进“四个转变”,即实现生产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产品由大规模趋同性生产向规模化定制生产转变,由客户导向向客户全程参与转变,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导市场(标准制定者、领先供应商)转变。力争到“十三五”末,广东制造通过信息与技术创新和集成,形成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的制造产业产品,提升广东制造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实施工业4.0战略
建立由省工信委、省工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加的省级工作小组,搞好全省推进工业4.0战略指导协调工作。统筹规划为工业提供综合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发和管理工业大数据、保证工业IT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事项,通过建立新的管理、流程、模型以及提供新的智能生产装备和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机器人、制造成套装备、IT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逐步发展。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知识密度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领域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专利和产业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海洋等新兴产业开展先进技术研发的同时,大力推进产品专利和标准国际化建设,为我省夺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球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推动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既要重视12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9个国家高新区的积极引领,又要有省级363个专业镇的坚实依托;既要重视发挥中兴、华为等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又要充分吸收800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参与;既要完善与国际组织和技术转移机构、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机制,又要加快形成“创业孵化—加速—集群”的内生增长模式,建成若干个主导产业明确、配套产业集聚、资源设施共享、废物循环利用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健全企业、区域创新的激励和倒逼机制,实施定向的普惠性政策,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引导和支持先进技术、数据信息、人才智力、资金等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推进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发展格局。(作者单位:广东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