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彭建强
//www.workercn.cn2015-02-04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扩张将有所收敛,对农村劳动力和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增长将相对下降。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减弱,使农民增收面临相对更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回流,有利于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的局面,为农业的内涵式开发和集约式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征显示,宏观经济下行期间,往往也是农业的增收时期,随之而来的将是农产品价格相对走低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滑,并将由此倒逼和进一步催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然,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是过去的周期性波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阶段的实质性转换,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方面,农业也不例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拓展农业发展外延和内涵,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

  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上升、经营粗放等突出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契机,把现代科技成果、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培育农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农业发展业态,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经营者联合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关键在创新。要依靠科技支撑,重点发展跨产业、跨部门、高效益的新型产业,推动传统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城镇居民对绿色生态和农村田园风光的需求更加迫切,乡村旅游、景观农业、民俗体验等新型休闲农业异军突起。要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把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多功能产业园和度假村,使农民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中获得增值收益。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推动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等农业休闲服务向集观光旅游、科普科研、会展营销、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科技展示等功能价值。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典型自然生态区和传统特色农牧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发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农业经营面临着规模小、地块分散、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激发农业生产活力,需要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经营权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流转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基础上,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职能作用,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壮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机制,提高涉农融资担保水平。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

  依靠创新驱动,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建设结构优化、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农业具有自然区域属性,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功能融合,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我省要在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环京津园艺、坝上生态、沿海高效渔业、农区畜牧、山区果品等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园区,增强农业生产、示范和带动功能。加大农业开放合作力度,建设出口型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省外农业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立体复合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加强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现代农业。随着大宗农产品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局面的稳步形成,广大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更加关心“吃什么安全”。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程序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机构,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检测及监管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机制。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加工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不断加强“四荒”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增强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能力。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施肥水平,防止土壤退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控、地力与环境质量监测以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