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实现科学决策和预期管理良性互动
——三谈无需过分渲染通缩预警
才 道
//www.workercn.cn2015-03-05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才 道

  尽管中国经济当前并未陷入通缩之中,通缩预警的氛围也无需过分渲染,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未雨绸缪。

  羊年伊始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小微企业减税降负,为宏观决策的精准调控开了一个好头;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周末,央行如期降息,解实体经济燃眉之急。这些政策措施无一不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而作出的科学决策,符合市场预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极为复杂。从内部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及其附着行业的拉动能力大不如前,增长质量和效率良莠不齐,环保压力日盛一日,要素驱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建立尚需时日,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形成。从外部看,全球经济仍在寻找新的动力引擎,油价下跌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新的变数,欧洲、日本徘徊于通缩边缘,新兴经济体面临挑战。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外部需求难以有较大改善,输入性通缩的影响正在累积;另一方面,美元的走强也使得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压力,资本流出现象更为突出。

  面对严峻形势,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期管理尤为迫切。

  首先,为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稳健。提到防范通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加大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从理论上来说,防范通缩最直接的办法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国家也据此作出了尝试,但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非经济复苏的解药,有时甚至是饮鸩止渴。货币政策终归是总量政策,更侧重于短期总需求的调节。就我国而言,大幅宽松不仅会加大货币贬值压力,且资金流向难以控制。一旦大量资金流入产能过剩、房地产等行业,将无益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更会给未来留下一系列“后遗症”。

  但不大幅宽松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就一成不变。根据我国经济基本面和流动性状况出现的变化,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出手,将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保持实际利率的基本稳定。未来,货币政策仍需要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

  其次,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仅靠货币政策“孤军奋战”是行不通的,助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还需要财政和税收等政策共同发力。目前,实体经济的税费负担仍然较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减税力度,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激发市场创业创新的活力,从而达到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增长的效果。同时,好钢也要用在刀刃上,财政资金应当在支持民生保障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此外,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财税政策要在支持企业“走出去”上更加积极,一方面鼓励我国高铁、核电等优势产业迈出国门;另一方面,还可将过剩产能转移至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双赢。

  再次,实现政策调整和预期管理的良性互动。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人们往往对宏观调控政策更为敏感。要做到不急不躁、稳步推进改革、以大局观的心态去看待改革中的利益得失,就必须让政策调整符合民众预期,反过来又让预期推动和引领改革进一步深化。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财税、金融、国企、价格、收入分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大步向前。充分协调各地区、各领域的关系,促进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既有硬措施,又有软约束,实现统筹发展,对决策部门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怎样实现这种良性互动,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节奏的把控,二者缺一不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