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且呈现长期弱复苏的趋势下,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亟需转型的现实情况下,江苏需顺应新常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借力长江经济带,在实现江苏沿江两岸跨江融合发展的同时,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区域的协作,助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性均衡发展。
新常态下江苏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新常态下江苏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蕴藏着新的机遇: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将进入加快制定和实施阶段,为新常态下江苏增长动力的新旧接续带来了政策机遇,目前已在通关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初步进展,江苏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这一贯通中国版图中间横向地带的广阔区域内将形成一种多层次多领域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关系,为新常态下江苏市场空间提供了开拓与融合的机遇,江苏可以通过主动建立东中西部联动机制,拓展江苏与中上游之间经济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空间;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江苏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为新常态下江苏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迎来了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机遇,江苏可以依托长江中上游经济腹地,转产调整,创造新兴技术、新型业态和新的需求,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形成新的优势。
江苏要将这些机遇转变为现实成果,尚面临不少挑战。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前,江苏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外资主导、出口导向型,危机后,随着海外需求市场的收缩,外资主导、出口导向型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江苏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家战略发生了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将西部开发战略推向了新阶段,东部沿海地区能够轻松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成为历史,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区域环境发生了变化:上海兼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于一身,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增强了上海的凝聚优势;以杭州湾为核心区的浙江正在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焦点;以皖江城市带为核心的安徽正在发挥后发优势快速追赶,江苏应明确区域定位,协调区位分工,坚持错位发展,规避长三角区域内恶性竞争。
南北联动,促进江苏沿江两岸跨江融合发展
加快港口融合,打造长三角北翼枢纽港群。以南京港、苏州港和南通港为节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优化沿江以及江海联结处的港口功能布局,促进港口强强联合、南北联合、江海联合,打造长三角北翼枢纽港群,推进实现上海航运中心“一体两翼”格局。
加快产业融合,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带。推动造船和石化等同质化产业在江苏沿江沿海大范围内重新布局、有序转移及产业链整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江海产业一体化,同时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推动电子信息、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制造业集群在沿江有序转移和融合,培育特色化、高端化的沿江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进跨江园区合作,增强江苏沿江经济带的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快城市融合,打造省内三大都市经济圈。依托南京、润扬、江阴、苏通等跨江大桥,促进江苏沿江南北两岸跨江融合发展,按照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合作共赢的原则,使宁镇扬、锡常泰、苏通三大都市经济圈建设迈上新台阶;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促进沿江城市圈之间、城市圈内部的分工协作,扩展苏南基本现代化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意义,建立宽领域、深层次的沿江城市合作协调机制。
加快交通融合,打造城市立体交通网。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编织沿江和跨江的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南北联动、江海一体的快速城市群交通网;打通主城区和各县(市、区)相互联接的快速通道,打通通州湾和沿江各主要港口的交通通道,为通州湾江海联动奠定基础,交通网络的畅通是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条件。
加快生态融合,打造江海生态文明区。充分利用江苏广阔的江海纵深岸线,建立江苏各城市间的生态合作机制,合理规划居住区、生产区和生态区,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生活和生产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岸线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机制,合理划分工业、港口、过江通道以及取水岸线,严格分区管理及用途管制,同时建立岸线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合理退出机制。
东西协作,助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江苏应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共同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区域间各种互联互通,率先建成“长江经济带”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实现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互通、产业竞争有序的良性发展局面,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联动沿江五大城市群,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江苏应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参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同时与长江中游和成渝两大跨区域城市群、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东西联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江苏应与中上游城市群资源优质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加快教育、医疗设施,商业、文化和公交配套服务,形成理想的生活和商务环境,提高郊区新城的人口规模,郊区新城可考虑建设区级中心商务区。
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实现港产城协调性均衡发展。江苏应对沿海、沿江港口群进行整合,对港产、港城进行整合,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港口的合作,积极承接沪、甬大港的货物转移,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的经济发展;依托港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航运服务业;依托产业,提升港口综合功能,带动人口聚集,推动城镇化发展;依托城市,为港口和产业提供巨大经济腹地和要素资源支撑,引导产业和城市同步融合发展。
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与互动,向东向西双向开放。江苏可继续保持沿海东向对外开放优势,保持与亚太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向内陆拓展开放空间,向西打通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通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开拓东南亚市场,乃至通过东南亚经印度洋,拓展印度乃至非洲市场。(作者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我省现代化建设继续 走在全国前列的思考 | 2013-01-29 |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城市定位再认识 | 2013-01-29 |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江苏大有可为 | 2013-01-29 |
站在广西开放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战略选择 | 2013-01-29 |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2013-01-29 |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2013-01-29 |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2013-01-29 |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2013-01-29 |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2013-01-29 |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2013-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