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依靠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目前,全社会对创新的关注前所未有,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前所未有,创新成为积极应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第一推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必将加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深刻认识创新引领发展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上,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直到18世纪60年代,由蒸汽机发明所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才推动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越,为世界市场扩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以电动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掀起的技术革命,再一次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或引擎。
以创新引领发展是顺应科技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科技活动显现出更多的社会功能,经济社会出现科技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技化的趋向。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尤其是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必然趋势。
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消耗,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基础条件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传统产业面临着比较成本上升、新兴经济体替代等挑战,依靠要素投入、投资扩张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面向未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端产业结构迈进的新常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成为主要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化、高附加值化水平,要求全社会更加重视发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融合、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
以创新引领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不仅是一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内在要求,更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阶段的成功经验。谁在这个过程中走在前列,谁就能抓住机会,确立优势,争取主动。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技术产业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只有建立起以我为主、学习借鉴西方的国家创新体系,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创新能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推进“五化”发展新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支撑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要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关键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加强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
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打牢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以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发挥科技金融对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服务我国经济发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有效促进资本和科技对接,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等。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设,以科技金融支持区域创新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优化升级。
以协同创新促进全面创新,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是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秉持“协同创新”的理念,做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对内改革要引进他国的先进理念和科技力量,对外开放要与他国加强创新交流合作促进对内改革,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以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
以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支撑自主创新,健全创新驱动的法律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的持续创新,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创新、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进一步促进中关村科学发展的构想 | 2009-01-05 |
全力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 | 2009-01-05 |
塑造新时期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 | 2009-01-05 |
理论辑览:不确定性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 2009-01-05 |
以科技思维和科技手段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2009-01-05 |
让党建成为高教内涵发展的灵魂 | 2009-01-05 |
让党建成为高教内涵发展的灵魂 | 2009-01-05 |
塑造区域绿色增长极 | 2009-01-05 |
从改革中寻找改革的动力 | 2009-01-05 |
坚持以首都意识谋划引领发展 | 2009-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