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原标题:经济下行不可怕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增速创6年来新低;3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49.6,创四个月新低;学习时报—百度中小企业景气指数(STBEI)一季度数据全面下行。“三期叠加”效应是中国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内因,当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也给长期以来出口贡献率居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重大挑战。
经济下行虽然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种种不利因素,但更多的积极效果是隐藏于水面之下阻碍经济前行的种种弊端在经济困难的当下也得以充分暴露,问题倒逼改革正当其时。中国经济存在问题之直接根源,在于科技创新不足,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甚至庞大的逐步走向高端的国内需求无法得以满足也最终归结为技术创新的薄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不转型已难以为继。形势逼人,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我们以为,之所以科技创新不足,是制度创新匮乏所致。显然,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多领域多层次改革措施持续发力,正是基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痼疾之源的深刻认知。可喜的是,当前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已处于关键时期,改革红利成效初显,推动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
立足当前问题,同时夯实未来发展基础,需从两方面着手,也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双引擎。一是通过政府自我革命加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向纵深推进,通过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破除制约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各种束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并不断提升其质量。当然,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一系列改革也要同步推进,以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巨大潜力就在于改革创新红利持续不断的释放。正如李克强总理近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用足改革创新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助力破障过坎,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我国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则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东部向中西部的自发梯度转移和服务业的地域性渐次升级。特别是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场景中考虑,作为我们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经营好、发展好、维护好。要以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为东部地区服务业的升级乃至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换取宝贵的时间。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加快构建完整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支持水、光、风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经济下行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略定力,穿新鞋走老路。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科学把脉形势,既分析客观因素,又要找主观原因,既对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决不能在问题和困难面前乱了步调没了章法,要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和路线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动,不希冀毕其功于一役,真正做到久久为功,水到渠成。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 2009-09-16 |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 2009-09-16 |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 2009-09-16 |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 2009-09-16 |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 2009-09-16 |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 2009-09-16 |
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2009-09-16 |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世界城市建设 | 2009-09-16 |
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2009-09-16 |
把握历史机遇 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经济发... | 2009-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