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在长期快速增长之后必经的一道坎,是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后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区域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常态下,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其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最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市场体系、企业改革等体制机制上,坚持法治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着力打造升级发展“双引擎”。所谓“双引擎”,即一方面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是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双引擎”,是着眼于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这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升级发展的战略抉择。
“双引擎”之一: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
——首先,要建立主体平等、公平竞争、规则透明、交易自由有序的法治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搭建各种要素快速有序流动交易平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物尽其力,人尽其才,这是国家兴旺发达、财力殷实、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之所在,也是实现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之根本。陕西大中型企业数量仅相当于广东的10%,山东的15%,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26位,且多数在产业链分工中居于低端,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仅为52.2%。在壮大市场主体上,陕西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二是促进非公企业进入金融、石油、公用事业经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集体、非公资本交叉持股。在市场机制运作上,以建设信用体系制度为契机,以自由、平等、守信原则发起一套正式而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此促进市场扩大与交易活跃,为法治市场创造经济基础,同时也为经济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秩序。
——以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针对以往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重新审视和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减少和消除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一是解决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问题,限制行政权力,政府之手退出市场,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二是在市场准入上,赋予不同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打破政策壁垒和资源垄断。三是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实行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对政府部门审批事项全面梳理,做到依法审批、阳光审批和高效审批;精简机构,全面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防止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建立监督行政审批制约机制,凡滥用职权、擅自增加审批项目和环节,或不作为玩忽职守的必须追究责任。
——以“互联网+” 为载体,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创新驱动能力。陕西产业结构二产倚重十分突出,三产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个百分点。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是依托信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最佳方式。借助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各类要素向高端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产业聚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促进陕西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的最大出口。陕西现有优势产业,应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借用互联网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条件与机遇,形成区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努力实现其向第一和第二产业全面渗透。
——以高新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提升陕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非物质化。陕西科技实力雄厚,高等教育发达,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是我国重要的人才与科技资源战略聚集地。关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内各具特色的高新区(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发展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陕西产业高级化必须充分借助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企业服务、教育医疗服务和数字媒体等新业态快速成长环境,充分发挥陕西众多国家级省级高新区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顺应网络时代,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纽带,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支持 “众创空间” 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人人创业搭建创新平台,激发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的形成。
“双引擎”之二: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新引擎,是改善民生的必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推手。这方面,陕西应重点围绕建设综合运输网络、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现代化、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城乡功能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展开:
——以公路、铁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近些年来,陕西公路、铁路、航空和其他运输设施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5000公里高速公路网的建成,新老十大铁路工程的实施和现代航空运输格局的形成,一个高速、立体、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已初现规模。近十年来,陕西交通被公认为是在西部地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显著,群众满意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西安也跃身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充分发挥了内陆最大交通枢纽的作用,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铁路网络挺起了三秦大地的交通脊梁,加强了全省三大经济区域间、中心城市间、城乡间以及与周边和东西部省区间的空间联系,并带动形成了依托交通的产业脊梁、城市脊梁和生态脊梁。 今后,陕西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围绕 “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建设,以西安的中心快速交通圈和“一主多辅”航空运输网建设,在更大空间助推“三个陕西”建设,加快陕西现代文明进程。
——以建设美丽陕西为载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陕西要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国土绿化,增加绿色植被面积,加强以渭河、汉江、丹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其中,陕西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头号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备受关注。此工程系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调水,穿越秦岭山脉进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关中平原,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秦岭输水隧洞等三大部分组成。工程采取“一次建设、分期配水”的建设方案,逐步实现2020年调水5亿立方米,2025年配水10亿立方米,2030 年配水15亿立方米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向关中渭河两岸提供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缓解当前挤占生态水和未来发展缺水问题。建成后将改变关中的水资源条件,并带来关中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大调整。仅直接受水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1300万人,城镇人口600万,分别占关中的56%和79%,工业产值占关中的90%。工程建成后,极大地缓解渭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乡供水标准和能力,使近1000万人喝上干净卫生的优质汉江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与已启动的系列水利工程相比较,《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成效显著,2014年,渭河这条陕西的母亲河“三年变清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未来两大水利工程相得益彰,建成后的引汉济渭工程可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8亿立方米,渭河的水环境将极大改善,从而有效提高渭河纳污和冲沙能力,使渭河担当起安澜之河、绿色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之使命。
除水利工程建设之外,围绕建设美丽陕西,陕西生态环境建设还包括秦岭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绿色生态长廊等工程建设,同时,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综合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关注民生,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促进大学生创业为重点,扎实提升全社会就业和创业机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要在全方位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推进住房、移民搬迁、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民生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与此相配套,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民生的机制,在实行民生工程财政中期预算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两个80%”用于民生。(作者系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