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创新能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激发增长潜力、增强内生动力。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好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
创新驱动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加快创新驱动,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所迫,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无论是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看,还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看,都将出现一些重大的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常态演化。在这变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要激发新活力、释放新推力、重塑新动力,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成为必然的现实抉择。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总体复苏动力不足近期难有明显改观,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寻找产业新动力、更新增长“发动机”。发达国家致力于改变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的状况,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兴起,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选择重点、加快布局,都在努力形成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模式。现在看来,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催生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更发动了一场涉及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广泛领域的新的革命,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在这个比拼新动力的国际赛场上,要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占据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中的有利位置,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
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打破惯性思维,既要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又要防止“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科学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新举措,不断推动经济新发展。
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改变了国际分工形态和竞争格局。这在为我国加快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不强。企业是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未形成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缺乏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一些重点领域还处于跟踪模仿为主的阶段,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如我国电脑产量世界第一,但芯片主要依靠进口,芯片进口额已超过原油。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即便是有研发的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也偏低,如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至10%,而这个比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为1.38%.这种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加快研发能力提升和产业技术进步,现有发展模式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和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农民工实际工资大幅攀升,土地、矿产资源等供求接近上限,借助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逐步缩小。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抚养比趋于提高,储蓄率开始向下调整,投资增长趋于放缓。而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低成本优势形成替代效应。这些情况表明,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自主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新动力。
三
推进创新驱动,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冲破创新障碍、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使创新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从而引领经济新发展。
一是要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健全政府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完善创新基础研究制度,开放国家创新管理信息,提高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落实到经济活动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是要强化人才队伍基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创新发展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加快创新“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在更高起点上提高创新能力。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战略机遇,选好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调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紧紧围绕全球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同时支持国外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优秀创新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执笔:杨永利)
发展实体经济的途径 | 2012-03-31 |
关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2012-03-31 |
总结经验做法 建立长效机制 | 2012-03-31 |
关于高新区引领南宁工业首位度提升的思考 | 2012-03-31 |
八问:领导者核心能力有哪些提升途径? | 2012-03-31 |
八问:领导者核心能力有哪些提升途径? | 2012-03-31 |
八问:领导者核心能力有哪些提升途径? | 2012-03-31 |
八问:领导者核心能力有哪些提升途径? | 2012-03-31 |
八问:领导者核心能力有哪些提升途径? | 2012-03-31 |
八问:领导者核心能力有哪些提升途径? | 2012-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