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浙江是中国少有的创业热土。不久前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浙江2013年每万人口法人企业多达172.6家,全国仅60.3家,浙江是全国的2.9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按人口计算的企业密度持续提高,长期居各省区首位。1996年全国第一次单位普查,浙江每万人口法人企业45.1家,是全国的2.1倍;2001年全国第二次单位普查,浙江企业密度每万人口56.7家,是全国的2.4倍。2013年,浙江企业密度比2001年整整提高两倍,比全国平均密度的倍数亦有较大提高。
浙江人内在地具有强烈的创业情结,比较重要的应该是得益于农业文明传承。气候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浙江这块土地,只要投入劳动就会有相应产出。那些听起来很简单的光照、气温、雨水,以及三者之间的同步关系等要素,在中国多数地方总是有所欠缺。中西部缺水,东北缺气温,华北不仅缺水亦缺少降水在时间上的合理分布,而且不少地方的土地缺少肥力。正是在这些情况之下,纵使对小块土地有较多劳动投入,亦不可能有较高产出。
当然,在浙江产出增加而人口亦在增加,生活依然拮据,农民不得不继续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浙江神奇之处在这儿就充分显现出来了,当农民不断增加在小块土地上的劳动投入时,光照气温雨水仍足够使用,产出仍继续增加,农民生活得以维持或改善。而在随后,又形成新一轮的人口、劳动及产量增加的循环,从而不断地把浙江的传统农业推向新的高度。
这就形成了浙江独特的农业文明锤炼发育机制。首先是促进农民的勤劳,浙江农民的劳动时间,以及对于小块土地的劳动投入,远多于其他地方;其次是促进农民具有企业家式的精明,既追求实物产出最大化,更追求货币产出最大化;再次是促进农民形成和提升高度务实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浙江农民相信只要肯干,总能让家人体面生活,他们最看不起懒人。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农民与其他地方一样贫穷。然而中国其他多数地方的农民是又贫又困,浙江农民却是贫而不困,他们的内心激荡着火一样的创业激情。而浙江的南北体制差异进一步促进了个私经济快速崛起。浙东北的集体经济掩护了浙西南个私经济,继而浙西南个私经济又促进了浙东北集体经济改制。
然而传统创业文化必须加快转型。这十余年来,素质性及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尤其是“产业结构三十年如一日”,暴露出传统创业文化正在日益成为浙江发展的桎梏。
发展型创业。浙江创业不乏传奇,但缺少的是历久弥坚的一路长歌。30多年前,浙江家电产业风靡全国,但如今,中国家电TOP榜已无浙商。几年前,浙江一家风头正盛的房地产大咖突然清盘,销声匿迹。前不久,绿城几乎再次演绎同样故事。贫穷创业破釜沉舟,富裕创业山高水长。个别企业的选择无可厚非,而当集体选择致富后急流勇退,显然存在着发展型创业的严重缺失,浙江必须狠补这一短板。
精英型创业。草根创业虽是浙江经济快速成长一大奥秘,但走在最前面的永远只能是极少数的一群人。草根与精英在创业取向上虽无截然界限,但促进草根尽快转变为精英应是当前重要导向。精英亦是广谱概念,睿智韧性及善于无穷折腾均系精英。然而能把诸多强烈优点完美结合,则是顶尖精英,而这正是浙江当前最稀缺的企业家资源。精英型创业关键还在于团队创业,应坚决摒弃绿林好汉单枪匹马打天下的状况。
知识型创业。IT业界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去IOE”化,最早即起源于阿里巴巴。简单而言就是用相对低价的X86服务器,替代昂贵的IBM等小型计算机,用低廉软件替代昂贵的Oracle等软件。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与其技术创新形成的低成本,以及海量数据下的系统高稳定性密不可分。尊重知识和人才,打造让创业团队合法地暴富起来的体制环境,坚决拒绝哲学式的抽象尊重。
创业是一个不间断的社会发展过程。2012年,日本每万人法人企业数已达252.4家,浙江2013年仅为日本的68.4%,且浙江企业素质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目标是加快推进改革,争取从低水平的创业大省,早日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高水平创业区域,谱写浙江创业新传奇。
张学刚:中国东盟谱写新传奇 | 2010-01-06 |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从春天再出发 | 2010-01-06 |
科技合作是中以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石 | 2010-01-06 |
劳模引领创新 助力绿色崛起 | 2010-01-06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 2010-01-06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 2010-01-06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 2010-01-06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 2010-01-06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 2010-01-06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 2010-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