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企业认真演出,政府贴心服务,这出“走出去”的大戏才能唱得叫好又叫座,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闪光点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最近风靡网络的一句话。时至今日,自大航海时代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越发汹涌。只不过,过去多是别人登门造访,如今却是我们出门拜访了。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做大做强,“走出去”是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本国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不“走出去”,成本就降不下来;许多优质产品的性价比再高,本国市场也饱和了,不“走出去”,需求就提不上去。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哈里·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言,“走出去”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当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时,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将超过吸引外资的额度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看看世界500强,哪个企业只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耕耘?可见,“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企业“走出去”可不是“看看”这么简单。要实现“你发展、我赚钱”的双赢,企业自身步子要迈得稳,政府服务也不能拖了后腿。
不拖后腿,就得多设路标,少摆路障,切莫让过去的垫脚石变成如今的绊脚石。例如过去我们鼓励“引进来”,对资本流出管得就比较严。现在国家鼓励“走出去”,如果相关法规不及时修订,原本发挥正能量的鼓励政策,就会成为企业出海的拦路虎。
不拖后腿,就得多做服务,少添负担,切莫让层层批文成为套在企业脖子上的纸枷锁。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投资决策权是企业最基本的权利。尽管近两年简政放权让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不少审批权只是从中央下放到地方,企业依然面临“婆婆”多、备案繁琐等问题。有企业就曾无奈感慨,“人家海外项目都开标了,咱们事前备案的流程还没走完呢,谈何竞争力!”
不拖后腿只是底线,扶上马、送一程,才是理想状态。世界这么大,各国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企业单枪匹马闯天涯,难免“两眼一抹黑”。为熟悉市场付出的代价,对单个企业来说恐怕也是不小。特别是现在企业“走出去”做的都是基建、装备等大生意,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需要研判的恐怕不仅是项目的商务风险,更有当地的政局情况、法律规章、宗教文化等。从波兰高速公路到麦加朝觐轻轨,再到墨西哥高铁项目,这些项目最终折戟的原因恐怕都超出了商务风险的范畴。如果政府的外派机构能将自己定位为“走出去”这个大项目的市场部成员,为企业提供更丰富、具备前瞻性的信息、法律、签证等普遍性服务,变“抵御风险”为“防范风险”,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不仅将更加顺畅,也将少交不少“买路钱”。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正从以“引进来”为主的普通演员,成长为“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领衔主演。企业认真演出,政府贴心服务,这出“走出去”的大戏才能唱得叫好又叫座,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闪光点。
杨广宏:做维护职工权益的“排头兵” | 2011-02-10 |
64.1%的人认为大学生选择性失业多因行... | 2011-02-10 |
改进工作作风要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 2011-02-10 |
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 2011-02-10 |
扫弊除垢利民生 | 2011-02-10 |
弘扬焦裕禄精神 零距离服务百姓 | 2011-02-10 |
经典中的经典 | 2011-02-10 |
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 2011-02-10 |
中国体育需要什么样的“传统”? | 2011-02-10 |
刘长乐:中国媒体当叫板国际强势媒体 | 2011-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