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把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经济新阶段新特征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确立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福祉共享。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仍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资,需要树立投资新理念,正确处理好6种关系,既发挥对稳增长、强基础的支撑作用,又发挥对调结构、惠民生的带动作用。
处理好总量、质量和均量的关系
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而是需要内涵增长、集约高效的GDP.因此,在不断扩大投资总量、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投资的质量和均量。所谓质量,就是需要高效的投资,切实提高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所谓均量,就是投资要与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相适应,用更优质、更均衡的投资,带动更有质量的增长。
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
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要协同发展,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十二五”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了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当前,不管是国家正加快推进的中西部铁路、重大粮食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发展,都需要通过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但同时要看到,投资兼具供给和需求双重属性。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投资的需求属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需求决定供给的模式,容易导致反应滞后造成产品短缺。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下行长期原因主要是经济供给结构老化,以及各种各样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创新投资,就要更多关注投资的供给属性,更加重视通过投资来带动消费,衍生需求、创造出口。平板电脑、4G网络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类产品出现前,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但是新的产品创造出来,迅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消费和出口。因此,加强对潜在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研究,通过消费、出口来倒推投资,能有效把握先机,抢占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热点。
处理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
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需要更进一步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
一是改善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整合各项支农投入,创新农业投资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努力构筑强大的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条件。
二是提高工业投资的占比。工业是经济的核心,没有工业的投资,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就没有新增的财源,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当前,一方面是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在这种深度调整的复杂形势下,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既突出重点,又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既增强现有支撑能力,又谋划未来竞争优势。围绕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亮点、有前景的领域,推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扶持壮大一批核心企业,加速培植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三是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近些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中高收入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的结果。预计未来5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到2020年将达55%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当前,建议按照基础条件好、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和就业潜力大的原则,积极扩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6大先导产业投资。
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当前,投资领域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脱离政府财力实际、脱离市场规律、脱离群众需求的投资,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一是政府投资要注重承受力。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在项目选择上往往脱离发展实际,盲目贪大求洋,导致“千城一面”,耗费大量政府财力,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寅吃卯粮”带来的潜在风险不断累积。因此,政府的投资决策一定要客观理性,既有所超前,又不脱离实际,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多搞一些打基础、利长远、公益性的项目。
二是企业投资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周期性、时效性,机遇往往转瞬即逝,很多产业项目往往投产之日即是淘汰之日。因此,企业投资需要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做好市场前景的前瞻性研究分析,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好信息服务,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合理引导,提高投资的效益和效率。
三是扩大民资要有实际举措。目前,促进民间资本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仍存在不平等待遇,主要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合作模式,大力推动PPP模式发展。
处理好增量、减量和存量的关系
投资既要做加法,着眼于新增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能;也要做减法,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还要做乘法,不断盘活存量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一是加大创新驱动型投资。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当前,建议聚焦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机器人、个性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产业、空间科技等领域,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二是加大产能优化型投资。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兼并重组实现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对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清理各种优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宁肯牺牲点速度也要把结构调整过来。
三是加大效益扩张型投资。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投入,当前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囿于关键零部件的不配套、重要节点的不畅通、配套设施的不健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下一步,建议产业发展立足于完善链条,着力补短板,提高关键零部件产品的供应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交通基础设施立足于完善网络,着力解决省际间、区域间瓶颈路、“断头路”问题,打造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立足于完善配套,大力推进城市尤其是新城区水、电、路、气等建设。通过创新增量投入,促进存量设施更好地发挥效用。
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
在关注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投资的社会效应,把投资的重点,放到增加就业、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上来。
一是加大就业扩张型投资。就业是民生最重要的指标,发达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最先考虑的就是就业需要。目前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往往只注重吸引了多少投资,增加了多少产值,提供了多少税收,对项目带来多少就业考虑得不够充分。建议把扩大就业作为项目立项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指标,多引进一些带动就业和增收效果明显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和项目。
二是加大公共服务型投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着手,从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突出的问题着力,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养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加大生态优化型投资。坚决向污染宣战,任何项目的建设,都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坚持绿色投资,鼓励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项目建设,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努力描绘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美好蓝图。(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2009-12-17 |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2009-12-17 |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2009-12-17 |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2009-12-17 |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2009-12-17 |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2009-12-17 |
尹世杰:消费经济研究的脉络及当前应把握的... | 2009-12-17 |
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 2009-12-17 |
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 2009-12-17 |
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 2009-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