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广西限制开发区占全区总面积71.2%,共62县。限制开发区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限制开发”使“靠山吃山”的居民面临着“要温饱与要环保”的两难选择。近年来,广西一些限制开发区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走向共生的良性互动之路,其经验值得推广。
限制开发区并不限制发展
马山县弄拉屯治理石漠化:荒山变“聚宝盆”。地处限制开发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形成了“育林恢复植被——发展(林、果、药)生态经济——农民致富”发展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弄拉屯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逐渐形成“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生产方式,构建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平地粮、低洼桑”绿色经济发展格局,探索出了“封山育林+造林、种果、种药”和“封山育林+种竹+节柴”等石漠化治理模式。此外,弄拉屯还引入民间资本发展休闲旅游,组建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弄拉屯拥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用材林790多亩,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得到控制。近几年,国内外游客20万多人,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多元。
浦北县做足林下经济文章:铺就农民发家致富路。地处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浦北县,做足林下经济文章,打造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区,不砍树,也能富。从2011年起,浦北县按照“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发展理念,整合资金,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集聚发展。目前,全县已建立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区七大基地,即林下藤芒原料基地、林下红椎菌产业基地、林下名贵花卉产业基地、林下养鸡产业基地、林下养蜂产业基地、林下养畜产业基地、农家乐森林旅游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共建立林下经济示范点超过50个,全年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民林下经济人均收入超过1800元。
限制开发区存在的困难需引起关注
受自然因素制约多。如弄拉屯素有“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之称,经过近30年发展,才有今天的成绩,付出的代价比其他地区要大得多。
发展条件受影响。限制开发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与木材、矿产加工等相关的产业不能发展,“靠山吃山”的居民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生态补偿标准低。据统计,停止砍伐天然林后,广西林农直接收入人均年减少300多元。目前,实行的生态补偿标准过低,难以保证林农正常生产生活。
考核评价压力大。当前GDP考核机制不完善,限制开发区面临GDP考核评价压力很大。
推动限制开发区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向绿色和特色要财富谋发展。限制开发区应以生态经济的构建为突破口,探索寻找适宜本地的生态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生态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中药材等;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优势,做足林下经济文章。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林资源,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业休闲游,着力打造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制定精准扶持政策,集中力量帮扶限制开发区发展。针对这些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精准扶持政策,出台促进限制开发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确保区域内居民正常生存和发展。从广西实际看,应集中力量扶持各区域1至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按落地的龙头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落实差异化考核机制,为限制开发区发展松绑。尽快制定完善差别考核措施,充分激发区域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强化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保障能力,弱化工业化城镇化,主要考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等指标;对限制开发区(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保障能力,主要考核大气和水体质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生物多样性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