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广西生态经济发展内涵与重点研究系列文章④
重大技术瓶颈如何突破
——以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经济发展
区研忠
//www.workercn.cn2015-07-09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态经济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生态经济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突破重大技术瓶颈,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原动力,显得十分迫切。

  “十二五”期间,广西取得了一批环保科研成果。比如,“制糖业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共性技术开发与集成推广在96家制糖企业进行示范,实现百吨甘蔗标准煤降耗4.6%、废水循环利用率98%,集成推广工程获得2013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再如,围绕集成18项“水泥绿色制成先进成熟技术”,在全区45家水泥企业进行示范,实现吨水泥粉磨电耗30度以下,综合节电12%;水泥中利用工业固废物3种以上,掺量达到30%-50%,该项工程获2014年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目前,广西拥有环保类高新技术企业3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1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但是,总体来说,广西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不足。

  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不高。广西虽已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如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创建的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大部分企业是小型企业,技术和产品低水平重复,集中度低且不具备规模优势,企业工艺设备落后,技术装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有技术多为引进消化集成,对区外现成技术依赖度较高。比如,广西拥有全国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然而绿色开采所需的“离子型稀土精矿强化酸溶及废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却是引进自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并由该院专家技术支持完成本地化。

  生态产业各领域的技术发展不均衡。对于水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技术发展较成熟,拥有“双模式膜生物反应器”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装备和知识产权,然而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等领域,广西相对产品落后、技术匮乏。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广西生态产业领域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步履艰难,导致大量“深锁保险柜”的非应用型技术产生。缺乏专业的转化推广机构和平台,新技术转化成为产品障碍较多。新产品打开市场困难,不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成为新技术推广运用的重要障碍。

  缺乏生态产业领域高层次研发人才。全区顶尖的59名“八桂学者”,仅一位环保领域专家,即桂林理工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聘请的陈同斌教授。广西环科院144名技术研发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者仅占13.6%,其中正高职称仅两名。

  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是集中力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围绕高效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环境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提升支撑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与装备水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为生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厅牵头,发改委、环保厅、工信委等部门参与的协调联系机制,共同研究环保科技项目指南,组织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二是加快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促进生态技术流通,加快高校、科研院所及服务型环保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围绕重点生态产业,以技术采购的形式组织生态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推广示范,推进先进适用生态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三是培养高层次生态技术人才。把生态科技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纳入“八桂英才”“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广西杰青”等自治区人才培养工程,突出抓好高层次生态科技领域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广西环境保护领域培育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