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目前已有22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764公里,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上半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已开工348万套,占全年任务的60%,一大批群众的住房困难即将解决……随着交通、水利、棚改等一系列惠民生的重大工程相继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当前促改革、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各地各部门都要用好这个“指南针”,找准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明确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领域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这就要求各地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惠民生与稳增长之间的内在逻辑,理解两者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保民生,保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线”。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就业、收入、物价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更是亮眼:就业情况好于预期,已完成全年目标的71.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跑赢”GDP;CPI小幅波动、保持平稳……正是有这样积极稳妥的“民生成绩”兜底,我们才能在“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各地要关注一系列民生指标,摒弃经济增长“焦虑症”,秉承改革发展“平常心”,促进民生保障与增长速度相适应。
抓民生,抓的是促改革谋发展的“关键点”。我国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尚不完善,现代化空间巨大;居家服务、养老健康、文体休闲等方面新机遇不断涌现,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亟待满足,这些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都应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挖掘潜在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继续简政放权,为万众创业创新扫除障碍、搭建平台,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还要看到,惠民生也是事关大局的“稳定剂”。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历史使命,必将面对诸多挑战和风险,持续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正是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所在。各地各部门要重视民生保障的“溢出效应”,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不惜力、重质量、重承诺,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改革发展稳定聚众力、凝民心、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