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城市,让经济在集聚中飞跃
——三论构建浙江经济新兴支撑力量
王玉宝
//www.workercn.cn2015-07-31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让县域经济迈向城市经济,继续做大做强四大都市区,将有效提升浙江经济的集聚整合能力,为服务业、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供平台

  8.3%,继一季度之后,浙江上半年GDP再次给出令人意外的增速。这个速度在全国不算最高,但远在平均值之上。考虑到浙江地属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基数高,近年来又处于转型升级的苦战之中,这样的数据就更加令人欣慰了。

  这是一个提振信心的速度。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有这样一个速度,无疑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所选择方向、路径以及所付出努力的信心。一句话,浙江走对了!

  那么,问题来了:浙江靠什么支撑起这个速度?除了服务业的扛鼎之力、新经济业态的风生水起,浙江还有一个“独门武功”:城市经济。

  浙江有着城市化的一贯优势,近年来更在做大都市区、优化城市资源的集聚、整合功能上矢志加力,从而刷新了浙江经济的内在气质。

  浙江城市化水平,常年领先全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城市化率达到6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浙江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有着城市化的先天优势。在浙江内部,从杭嘉湖到甬台温,系统自身也形成了错落有致、相互融合、渐成一体的城市群落。再看广大的县域经济。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行强县强镇扩权,开展小城市试点,建设特色小镇。说到底,这也是在放养城市经济。

  城市,究竟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不一样的作用,为何要在浙江上半年8.3%的成绩单上记下城市经济的一笔?一个功能合理的城市,可以让原有的散落状的经济元素,更加集约化。同时,城市经济所孕育的市民消费能量,更是多少经济体梦寐以求。而交通发达、生活便利、文化繁荣的大都市,对人才、资本等经济要素的吸引和聚集能量,更非普通城市所不能比拟。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优质的城市形态,也为服务业质的飞升、新经济业态的萌动发展提供平台。这是城市经济的独特贡献。

  有例为证。目前,杭州、宁波集聚了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千、省千人才,集聚了46%的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集聚了52%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领跑全省。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省的60%左右。上半年,杭州GDP增长10.3%,宁波增长8.5%,成为浙江经济的强大动力引擎。城市经济对浙江上半年的亮丽成绩单,作用不可小觑,原因正在于此。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让城市经济更好助力浙江发展?牢牢把握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全力推进都市区建设和城市经济繁荣,这应是浙江转型升级路途中大可借力的好“助手”。

  首先,进一步突破县域经济,加快向城市经济转变。县域经济发达,是浙江一大特色和优势。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县域经济,普遍存在节点功能弱、集聚能力弱、资源整合能力弱和大企业大产业形成难、高新产业发展难、现代服务业发展难的“三弱三难”问题,从而影响了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如果浙江广大的县域经济不能向前迈一步,不能积极融入大都市经济,那么在杭宁温少数大城市之外的广大区域,高新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将缺乏战略平台支撑。

  其次,牢牢抓住四大都市区。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是我省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区,对浙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做大做强这四大都市区,行政阻隔的打破、基础设施的支撑是两大着力点。都市区辐射力超越行政区划。这就要求打破行政阻隔,发挥中心城市在集聚高端要素方面的优势,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没有基础设施的支撑,也难以形成有效的都市区。没有轨道交通,慈溪、余姚不可能真正成为宁波都市区的一员。没有轨道交通,在杭州城西100平方公里的创新走廊上,浙江大学、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淘宝城、梦想小镇,就难以穿珠成链、放大聚集效应。加快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应是浙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