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把天津自创区打造成“国家高企”聚集地
聂伟迅
//www.workercn.cn2015-08-10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天津正处于五大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期,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承担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国家示范任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国家高企)是创新的主体,国家高企数量的多少代表了一个区域的自主创新综合实力大小,国家高企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全国所有自创区建设的标志。天津自创区已进入全面展开的关键阶段,需要在体现自主创新综合实力的国家高企工作上尽快取得突破。

  自1991年我国建立国家高企认定制度以来,几经调整完善,对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拥有国家高企6万家,主营业务收入已超过12万亿元。现行的国家高企制度在研发投入占比、知识产权情况、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人才占比等方面有硬性的规定。认定为国家高企的企业会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新三板挂牌、品牌形象提升、科技计划立项等方面获益。

  国家高企制度是一项系统制度,其连接了知识产权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上市政策等。概括来讲,这项制度是专门针对企业发展制定的引导性增利政策,属于经济领域的量大面广的激励政策。因此,该制度已成为我国实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最成功的政策之一。

  今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部署:“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可以预见,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国家高企认定制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天津自创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制度培育更多的国家高企,关乎自创区建设成败。

  一、先进区域的做法

  北京中关村高新区现有5200家国家高企,深圳高新区现有4700家国家高企,上海张江高新区现有3300家国家高企。中关村、深圳、张江等先进高新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家高企的培育工作,在政策落实、培训辅导、制度创新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这些高新区在建设自创区过程中,又尝试了新的做法:

  (一)中关村的蓝证高企方式

  中关村在2011年实施了“蓝证高企”政策,并获得了科技部等部委的认可,成为所谓中关村自创区“6+4”政策体系中到目前为止仅在中关村内实施的政策。此政策有两点突破:一是注册满半年不足一年的企业可以申请认定;二是认定范围扩展到文化产业、中药保护品种等。蓝证高企在放宽申报条件和范围的同时匹配了诸多实际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申报积极性。

  (二)深圳的市场体系支撑

  深圳市非常注重激发市场体系的活力,2012年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市场力量培育国家高企。仅创投机构,深圳市就有8000余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深圳市将“优先上市”作为支持国家高企的措施,有94.6%的上市企业为国家高企。在市场体系的支撑下,深圳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已有近120家,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连续8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

  (三)张江的申报程序创新

  上海市已明确将国家高企的初审下放至张江自创区,创新了国家高企的申报程序,高效服务与国家高企的培育。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扩区至张江自创区,实现了“双自联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职责,很多政府的审批事项已由“审批”转变为“备案”,为市场释放了改革的红利。张江自创区已在着手探索将国家高企认定制度也由“审批制”改革为“备案制”的可能。

  二、天津自创区国家高企的现状和问题

  天津高新区的国家高企数量曾在很长一段时期排在全国高新区的前六位,代表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也一度进入全国前三位。201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培育科技小巨人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了全市,使天津率先在全国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之势。2014年12月,天津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自创区内共有企业1.5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占70%以上,国家高企有604家。

  应该看到自创区在企业培育上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国家高企方面与发达区域还有差距。今年2月,在自创区建设动员会上,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提出:“促进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发展。”6月,在全市创新创业与人才工作会上,黄兴国指出:“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强化培训辅导,让更多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释放更大发展活力。”7月,黄兴国在听取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时再次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强扶持、培育和服务,推动更多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市委主要领导短短几个月内多次强调高企工作,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新区内287家企业的走访调研,归纳总结出高企认定中主要存在的三方面问题:

  一是动力不足。企业对国家高企的认识不足,仅知认定国家高企有所得税优惠,不知国家高企对企业知名度、品牌效应、项目申报及新三板挂牌等方面的作用。企业自身申报动力不足,如“双软”企业,通过“双软认定”后,可享受国家“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支持,远好于高企税收优惠政策;再如“小微”企业,由于前几年微利或不盈利,几乎不交企业所得税或交税不多,不愿再出专人专款去申报高企享受税收优惠。

  二是服务不够。政府部门主动服务不够,培训辅导不到位,培育工作不细致,使企业对国家高企认定标准和相关政策不够了解。科技服务业不发达,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供给不足,企业找不到专业的国家高企认定的一条龙服务。政策支持不落地,一方面认定国家高企后,有关政府部门优惠政策落实周期长、难度大,另一方面即便落实了相关补贴政策,但由于是“后补贴”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申报高企时缺少专款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三是体制不活。与先进区域相比,高企认定工作缺少创新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的举措。

  三、建设国家高企的突破之策

  天津自创区计划三年净增2400家国家高企,总数达到3000家以上,形成特色产业的高企集群,辐射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国家高企的聚集地。具体突破之策如下: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广大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是国家高企的基础,自创区要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势,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在做好基础设施、商业配套等硬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文化、政策和市场等软环境的营造。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众创空间,建设从众创到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孵育载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天使+创投+产业基金的方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用环境聚集更多的国家高企的种子。

  二是搭建高企服务平台。搭建专门的高企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宣传,既“一对一”辅导,又营造氛围。并从注册开始,主动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按照国家高企的申报标准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申报成功率。

  三是充分挖掘潜力企业。(一)自创区现有双软认证企业441家,其中340家不是国家高企。双软认证企业基本具备申报高企的条件,是推动高企认定的核心企业群。(二)自创区拥有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有研发投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3000余家,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国家高企,是推动高企认定的基础企业群。(三)自创区每年招商的重点项目120余个,这些项目的母公司都是有雄厚研发实力的规模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家高企,项目基本是以“产业+研发中心”的模式落户,是推动高企认定的重点企业群。

  四是发挥“双自联动”优势。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和自创区的政策叠加的优势,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户的同时,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鼓励企业借助“双自联动”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实施国际并购和进行协同创新,为国家高企积累更多的资源。

  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是国家高企认定的核心指标,通过建立自创区的知识产权统计渠道,及时掌握拥有专利的企业情况,采取“分层支持”方式,鼓励企业争做国家高企;借助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市“十百千万”工程,推动企业提升知识产权数量;开展企业“专利消零”行动,做强高企后备企业创新能力。

  六是发放“创新创业通票”。通过发放定额价值的创新创业通票,利用“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方式,将现行政策“后补贴”方式改为第三方机构先行垫付再由合作银行兑现的方式,靠市场自发聚集科技服务业,为企业提供高企认定的专业服务。既解决了政策落地难的问题,又降低了整体成本,还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效率。

  七是创新高企认定制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通过自创区“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会”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将国家高企审批权限下放至自创区,在扩大高企认定的产业领域、京津冀“互认”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作者为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