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跳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调整农业结构决不能减少粮食生产
吴撼地
//www.workercn.cn2015-08-1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农业种养结构必须及时调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后,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也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难得机遇。转方式、调结构无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然而,一些地方在调结构中出现了放松粮食生产现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弱化。这个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决不意味着要调减粮食生产。我国目前粮食产量虽已超过1.2万亿斤,但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工业用途拓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粮食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如果对粮食生产稍有松懈,“紧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事实上,我国目前人均粮食约900斤,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还难以充分满足人们饮食水平提高的需要。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一旦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出现滑坡,不可能指望通过进口解决吃饭问题。因而,国家一再强调“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确保不了粮食产能,吃饭这个头等大事就会成问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就难以保障。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而必须构建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不仅如此,调结构必须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把提高粮食产能作为根本,因为粮食是调结构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分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划分越来越细。一般把大农业中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作为一级结构;每个产业内部再细分,比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作物等,这是二级结构;粮食作物又包括玉米、水稻、小麦、薯类等,这是三级结构。在这个多层次的结构里,无论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还是搞饲料、食品等加工转化,进而搞三次产业联动发展,都离不开粮食,都要以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粮食生产稳住了、提高了,才能从农业生产中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才能拿出更多粮食和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发展经济作物、林牧副渔业、加工业及其他二、三产业。国内外实践表明,粮食生产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最主要的因素,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现在,粮食价格存在下行压力,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有些经济作物也不再“经济”,已经开始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果舆论宣传上再发出强烈的“去粮食化”信号,政策上大调整,收购上不积极,就可能造成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让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补贴,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归根结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必须靠科技、靠创新来实现。农业发展转方式,就是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应把现代科技成果、新商业模式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特别是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空间。

  可见,必须跳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走出一条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这条路就是创新驱动之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防止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对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的行为,应坚决予以查处。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