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国企改革的广度、深度以及力度往往具有指向性意义。所谓不破不立,国企改革,破的是“政治身份收益”,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对广大国企负责人而言,这种企业家精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中有国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惟此境界才能高,对问题的把握才能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本月中旬公布。连日来,这一重大顶层设计激起的涟漪仍在继续:李克强总理专门主持召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了解国企当前运行、调整结构、改革创新的情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对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改革突破看国企”。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国企改革的广度、深度以及力度往往具有指向性意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改革举措不断。历经近两年时间的酝酿,此番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更多着眼于改革的“硬骨头”,比如,有针对性地将企业划分为商业类与公益类,推动监管从“以管企业为主”转向“以管资本为主”,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等。一系列动作,能否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的掣肘,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值得期待。
作为“共和国长子”,国企拥有显而易见的地位优势。尽管也经历过改制重组、下岗分流等危机考验,但发展红利在入世之后得到充分释放,造就了相当长时间的“黄金时代”。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国有企业功不可没。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转型,深化改革成为时代主题。尽管许多国企跻身世界名企之列、在体量规模上毫不逊色,但“大而不强”的老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国企病”依然未愈,如计划经济思维残存、工作机制效率低下等等,无不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改革来解决。
所谓不破不立,国企改革,破的是“政治身份收益”,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一方面,企业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供需关系变化作出理性反应的市场主体。“国企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国企对自身企业属性的弱化,习惯于养尊处优,对市场风向反应迟钝。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市场的完善是企业成长的最终力量源泉,帮助国企适应新常态,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国企改革而言,这意味着相关部门要摒除“护子之心”,减少行政垄断、削减不当优势,对私营企业可以参与的经济领域实行全面的放开,确保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
破什么、立什么,动力在哪里?于私企而言,或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国企来说,虽然也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开拓市场、创新创业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还是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负责。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中字头”“国字头”企业,对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基于这种特殊地位,国企改革的诉求就不能仅限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要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上做文章。致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从而实现更优程度、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这无疑对诸位国企掌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方向的校准、改革力度的保持,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国企的独特优势,也是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法宝。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利益博弈日趋复杂,若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国企负责人就必须有“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眼界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对广大国企负责人而言,这种企业家精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中有国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惟此境界才能高,对问题的把握才能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势必需要在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
以市场导向为中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构成了驱动国企改革的双轮。通过深化改革,增进市场活力,坚持政治定力,厚积薄发、涅槃重生,国企必将为中国故事写下新的时代注解。
论文选编(一) | 2012-03-28 |
论文选编(二) | 2012-03-28 |
论文选编(五) | 2012-03-28 |
“改革增效”推进国企稳健可持续发展 | 2012-03-28 |
完善监管制度 打造“廉洁版”国企 | 2012-03-28 |
中国经济“增长极限论”没有道理 | 2012-03-28 |
唱衰中国也要有点常识 | 2012-03-28 |
以改革精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 2012-03-28 |
保持增强战略定力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 2012-03-28 |
沿着正确方向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 | 2012-03-28 |